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馮舉□李航 陽林玥)清晨六點半,天剛透亮,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鴦溪小學門口狹窄的鄉村公路上已出現一個身影。副校長李洪濤手持自制指揮旗,在摩托車、三輪車的車流中熟練疏導。哨音劃破晨霧,他像一棵移動的路標,護送著孩子們走向校門。這樣的清晨守護,已持續了三十余載。
1993年,年輕的李洪濤初到化林村鴦溪小學,心被眼前的景象揪緊:漏風的磚瓦房、開裂的黑板、殘缺的桌椅……連粉筆都需按根分配。面對艱苦,他沒有退縮,反化身為“維修工”和“粉刷匠”——麻繩在他手中成了課桌椅的筋骨;從家中運來的石灰讓黑板重現平整;樹枝、石塊經他巧手點化,成為傳授知識的質樸教具。教室在修補中逐漸有了溫度,朗朗書聲填補了漏風的縫隙。
三十年間,城市學校多次向他伸出橄欖枝。2008年,縣城一所小學的熱情邀請讓他輾轉難眠。然而清晨推開教室門,孩子們那渴求知識的清澈目光,村中老人緊握他手時那句“李老師,娃兒們不能沒有你啊”,瞬間將他拉回。他最終婉拒了調令:“我走了,這些孩子怎么辦?”一次次放棄“下山”的機遇,他選擇將自己牢牢釘在這片土地,成為鄉村教育巋然不動的界碑。
九十年代末,農村英語教育幾乎空白。看著孩子們捧著簇新英語課本卻無人授課的窘境,數學出身的李洪濤毅然請纓,同時扛起全校四個班的英語和畢業班數學兩副重擔。
面對陌生領域,他大膽創新。為破除“啞巴英語”,他把教室變成“英語小超市”和“英語餐廳”,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勇敢開口;沒有多媒體,他手繪單詞卡片與情景圖畫,讓知識在色彩中躍動;為追求純正發音,他省吃儉用買來復讀機,帶領學生逐詞逐句反復磨礪。奇跡悄然發生:那些曾對英語望而生畏的孩子,眼中重新燃起光亮,學校的英語成績最終躍居全縣同類學校前列。

李洪濤向考試進步學生分發獎品
三十二載講臺耕耘,他所教學科期末統考躋身全縣前三逾二十次。一批又一批學生沿著他點亮的微光走出大山,叩開高等學府之門,成為醫生、教師……昔日羞澀的農家少年在回望時總會說:“沒有李老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校門口那條窄路,始終是李洪濤心頭的牽掛。放學鈴聲一響,他立刻化身“移動安全島”,風雨無阻站到車流中心。面對騎車載孩子不戴頭盔的家長,他遞上安全手冊,用身邊案例細細講解;隨意停放的車輛前,他主動上前引導指揮。日復一日,校門口的混亂嘈雜終被秩序取代,孩子們的笑聲在安全歸途中更加清亮。
在留守兒童心中,李洪濤既是嚴師,亦如慈父。他為孩子們建立詳實檔案,定期向遠方父母傳遞孩子的點滴成長;課余的談心、功課輔導、戶外活動,他從不缺席;孩子病了,他背去村衛生室;衣服破了,他請妻子幫忙縫補;生日到了,他買來蛋糕與全班分享喜悅……他用父親般的溫暖填補著親情的溝壑。
三十二載櫛風沐雨,李洪濤如深山里的一盞燈,以平凡之軀堅守著鄉村教育的星火陣地。當清晨的哨音再次在鴦溪小學門前響起,那挺立的身影仿佛在訴說:總有一些人甘愿成為基石,只為托起更多夢想翻越山嶺,去觸碰更遼闊的天空。這無聲的守護,正是鄉村振興最深沉的脈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