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著名作家蘇童攜其沉淀多年完成的最新長篇小說《好天氣》來到2025江蘇書展中心舞臺,與讀者見面。聚光燈下,這位從蘇州走出、在南京扎根的作家,將半生對故土的復雜情愫與新作的時代關照娓娓道來,字字句句,皆是城與人的交織回響。

故鄉蘇州:從逃離者到驕傲的擁抱者
“小時候想逃離蘇州,住在城北,那時候的蘇州很小,我覺得我的世界應該大一點。”蘇童的思緒飄回少年時代。為了這個“大一點”,他高考志愿填寫的全是遠方城市,最終進入北京師范大學。然而命運流轉,大學畢業后他重回南方,1984年進入南京藝術學院,從此開啟了“從蘇州人向南京人的轉變”。
如今,回望那份年少時對蘇州“狹窄與小”的“厭煩”,已在歲月里沉淀為深沉的驕傲。他笑談當下火爆的“蘇超”,尤其是7月5日當天,“蘇超”第六輪焦點戰——南京vs蘇州,一句“我都支持”的背后,是對兩座融入生命之城的深厚情感。他甚至分享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秘密——獅子林的某處,還藏著他兒時刻下的名字,那是根植于靈魂深處的蘇州印記。
蘇州與南京,故鄉與他鄉,逃離與回歸,宏大敘事與市井煙火,都在他的文字里達成和解。文學成了蘇童連接過往與當下、自我與大時代的橋梁。

“蘇超”熱與文化記憶:煙火人間的奇跡
談及席卷江蘇的“蘇超”熱潮,蘇童認為,比賽已超越了競技體育本身,下沉到百姓群體,“如此火爆的群眾運動,簡直是奇跡”。浙江人專程跨省觀賽的景象,被他視為“一大幸事”。
這種對民間活力的贊嘆,或許源于他自身深刻的城市文化記憶。他回溯了1978年蘇州第一屆書市:玄妙觀化身為臨時書展,新華書店柜臺擠在“收租院”的塑像群中。少年蘇童擠在長隊里,輪到他時,文學書已經賣完了,營業員扔出了一本《微積分》。道觀、塑像、人流與錯位的書本,共同構成了他腦海中光怪陸離又無比鮮活的“第一次書展盛況”。
“活動要制造熱點,如果沒有熱點,就要有需求。”蘇童說,“蘇州這個地方還是很有文學需求的,在我小的時候,蘇州的大街小巷就會傳出評彈聲,《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故事也在街巷間傳遍。”

新作《好天氣》:為消逝的城鄉交響立傳
“《好天氣》雖厚,看進去了就會很薄。”蘇童表示,這部小說將舞臺置于中國社會劇變的上個世紀70-90年代,聚焦蘇州近郊,是“獻給郊區的一首挽歌”,刻畫了如今已罕見的“農田在煙囪之下”的獨特景象,記錄了那個工人與農民生活緊密交織的時代。
小說結構精妙,以一口池塘為界,東邊的“塘東街道”代表城市,西邊的“塘西村”象征鄉村。無論是地理空間、人物關系還是整體架構,都充滿對稱性,隱喻著城鄉二元對立中的交融與張力。
當被問及永恒的創作母題,蘇童的回答簡潔而有力:“我寫小說,永遠都是圍繞人性、家庭、人際關系、成長。”
談及蘇州的變與不變,他笑稱,變,在于蘇州“跟著全中國社會發展的步調在變”;而不變,則在于蘇州人深入骨髓的“好吃”與“刁鉆”的胃口——一種對生活精致滋味恒久的執著與熱愛。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