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8月1日上午,作為第九屆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分論壇之一,微短劇行業版權社會共治論壇在合肥舉行。論壇圍繞微短劇行業發展現狀、版權保護困境及社會共治路徑展開深度探討,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

微短劇正成為文化傳播新勢力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2022年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100億元,2024年達504億元,超越電影市場體量。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的用戶規模達到了6.62億。在國際市場上,微短劇“出海”成績顯著,成為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微短劇已從新興業態成長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
從內容來看,微短劇已從早期的“短平快”向精品化轉型。今年上半年,聚焦博物館傳播、非遺工藝、重大歷史題材等領域的作品上線達五六十部。另外,題材更注重傳遞真善美與正能量,如《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通過創新主旋律表達,成為該賽道首部爆款,實現了商業潛力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同時,“微短劇 千行百業”的融合模式也展現出強大活力。“短劇 文旅”“短劇 普法”“短劇 非遺”等模式落地見效,中國傳媒大學趙暉教授指出,這種融合不僅拓展了微短劇的應用場景,更使其成為連接文化、產業與大眾的重要紐帶,未來將與國民經濟產生更深度的聯動。
微短劇侵權之痛何解?
侵權問題是制約微短劇行業未來發展的弊病。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趙暉教授分享了現有的微短劇六大侵權形式:盜版和內容搬運、創意抄襲侵權、著作權侵權、翻拍式抄襲、改編權爭議及新型技術侵權。
除侵權行為外,侵權認定也面臨著挑戰。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監督庭李志峰副庭長指出,微短劇因時長短、創作模式靈活,導致權利歸屬模糊、侵權行為隱蔽。此外,跨境傳播中的地域性版權問題、AI生成內容的權屬爭議,進一步加劇了治理難度。
關于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投入作品制作中的版權認定問題,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AI安全與治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張平教授說,“現在著作權法里應該把署名權和著作權分離。在承認AI創作成果時,要承認它是創作的完成人,但不承認它是權利主體,不能直接把作者推定為著作權人,這是我們可以嘗試的方向。”
應對微短劇侵權問題,需要多方協同構建社會共治體系,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強調,微短劇行業需在創作導向、確權授權、版權保護三方面發力: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鼓勵優質內容創作;構建清晰的授權體系,優化流程;提升全行業版權意識,運用技術創新強化保護能力。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實習生 吳一倩 文/圖
編輯 彭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