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疫情等超預期因素的沖擊,今年二季度前期我國經濟明顯下滑。通過及時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以及各方努力,較快扭轉了經濟下滑趨勢,當前經濟呈恢復和回穩態勢。
日前,在第七次“1 6”圓桌對話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實現穩就業穩物價、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這在疫情沖擊背景下實屬不易。
前幾天,關于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條”發布。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經濟增速可望持續回升。但無論是“扭轉經濟下滑趨勢”,還是“恢復”和“回穩”,以及“經濟增速可望持續回升”,都是一定特殊階段我們面臨的困難,并不是我們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我們要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拼經濟”十分重要。
為了“拼經濟”,國家的宏觀政策支持力度不但不會減弱,還會繼續加強。
首先是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扶持力度。包括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社會經濟的細胞,撐起了幾億人的就業基本盤。但現在這個群體還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這一點,從街面上不少店鋪貼出招租廣告就可以明確感受到。今年中國通過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緩費等幫扶市場主體,規模預計超過4萬億元。今后,幫扶市場主體的各項政策措施必須堅持和深化。
加大投資力度今后還會增強。過去一段時間,投資成為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臨近歲末,許多地方正在規劃明年的經濟工作,其中加大投資規模是重要選項。
在投資方面,重要的不是投資總量有多少,而是看能否形成實物工作量,是否真正體現投資價值,是否可以帶動就業,是否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等。投資必有效,有效才投資,不管投資的資金來自什么渠道,這都是必須堅持的方向。
在著力促進經濟增長一攬子措施中,還有促進消費、促進外貿等諸多措施。這都是宏觀政策方面的持續方向。
在宏觀政策持續支持的同時,還需要地方上的同心協力,地方上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近來,一些地方組織企業包機到國外“搶訂單”,就是表現出地方的積極作為的態度,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這是“有所為”;
“有所不為”就是不再設置阻礙人員流動和貨物流動各種地方性限制措施,已經有的限制措施要盡快解除并且不留任何“尾巴”。總體的目標是讓各種經濟要素充分發揮活力,而不再受到超出政策限制的束縛。
如果自身流動不起來,還存在“腸梗阻”,也就談不上經濟要素的充分流通,更無法產生活力,產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近日,交通運輸部頻頻出臺規定,其中就包括,嚴禁擅自阻斷或關閉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嚴禁擅自關停關閉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收費站,確保公路交通網絡暢通。事出必有因,這說明在保障人員和貨物自由流通方面,一些地方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
從這一點上說,地方上包機組團去海外搶訂單體現的是責任擔當,但“眼光向外”的同時更要“眼光向內”,要看在疫情防控優化的大形勢下,是否真正使社會環境更寬松,是否讓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元素高效流動了起來。否則就可能成為表面文章,流于形式。
總之,當前雖然我國經濟形勢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面臨的發展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在這個方面,國家有很多課題要做,比如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扶持力度,加強放管服改革,加強金融支持力度等。地方上,也要加強改進。畢竟,“拼經濟”需要宏觀政策支持和地方共同努力。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