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無創”地進入腦部手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
“隨著神經影像學發展,術前靶點定位更趨精準。磁波刀治療過程中,使用磁共振來定位治療靶點所花費的時間和過程,相當于給患者做一次最短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CT檢查。”河南省人民醫院影像科主任王梅云對第一財經記者形容說。
抑郁癥患者大腦的神經環路具有標志性的生物標志物,磁波刀手術更像是醫生給神經做“腦部按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前亞洲功能神經外科學會主席孫伯民傾向用這個比喻來描述磁波刀治療的患者體驗——治療中,患者始終保持清醒,而醫生可以通過磁共振,觀察超聲波“調控”患者神經核團的不同位置時的治療效果,并根據患者反饋,調整刺激強弱。
在近期舉辦的“2023‘磁波刀’亞洲神經科學創新學者峰會”上,孫伯民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最新臨床數據顯示,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腦病中心,迄今對超過40例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完成磁波刀治療,其中20%~30%患者術后達到完全治愈,其他患者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好轉。
腦部“磁波刀”治療又稱為“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MRgFUS)”腦部治療系統,將聚焦超聲和磁共振成像相融合,利用磁共振影像引導和超聲聚焦能量的熱效應,實現靶點的生物摧毀,達到無創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一類腦機接口技術。
2021年,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用于“磁波刀”治療藥物難治性特發性震顫和以震顫為主型的帕金森病。目前,“磁波刀”在難治性抑郁、強迫癥及神經性厭食癥等精神疾病上的應用在國內也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磁波刀對精神疾病治療潛力大
所謂“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是通過“定位”和“熱調節”達到治療目的。患者只需要躺下,醫生挪動鼠標在患者大腦神經核團上找到定位靶點,由外界設備向該靶點輸入一定參數的超聲刺激,就可以完成治療。
目前,精神病患者長期依賴藥物治療,不僅給病人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和耐藥問題,還意味著病人將始終在蹺蹺板上搖擺,癥狀經常反復。
但隨著神經調節手術進入“精準無創”時代,多種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望找到的特異性神經生物標志物和刺激靶點,獲得其癥狀顯著改善乃至疾病治愈的可能。
在孫伯民看來,精神疾病是磁波刀最有潛力的應用領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精神疾病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大;另一方面相較于藥物控制,無創手術在難治性抑郁癥、神經性厭食癥、睡眠障礙等疾病治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以抑郁癥為例,一篇今年9月發表在《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上的研究文章顯示,抑郁癥是最常見的全球性、致殘性疾病之一,估計全球患病人數為2.64億。我國成人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12月患病率為3.6%,其中抑郁癥的終身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分別達到3.4%和2.1%。
與此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夠接受規范的治療,即使接受了規范的治療,也并不是都能夠有好的治療效果。在接受一線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抑郁癥患者中,約有 50%的患者不能達到緩解狀態,大約 2/3 的患者需要進一步的序貫治療來實現癥狀緩解。
今年4月,由上海瑞金醫院發布的一項腦科學領域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研究成果顯示,運用腦機接口技術對神經進行調控,重度抑郁癥患者術后抑郁癥狀平均改善超過60%。
孫伯民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當病人的癥狀開始好轉后,神經系統的抑郁環路中慢波頻段能量就會上升,“這或許是抑郁癥癥狀變化的標志,這也叫‘生物標志物’。”
他進一步告訴記者,抑郁癥、焦慮癥和強迫癥其實可以視為一種疾病的綜合征,在大腦的神經環路上擁有多處治療靶點,過去幾年的腦起搏器治療(腦深部電刺激,DBS)已經顯示出較好的治療效果。
發現生物標志物后,利用侵入式/非侵入式設備刺激神經元,還有一個讓業界始終存在顧慮的風險點:當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是否會復發?反復刺激是否會有損神經?
2021年,孫伯民團隊完成全球首例利用具有腦機接口功能的腦起搏器,通過多靶點聯合刺激治療抑郁癥的神經調節手術。在兩年間的術后回訪中,孫伯民發現,該患者雖有一定的輕躁狂癥狀,但相較之前有經常性自殺傾向的重度抑郁癥表現,已顯著改善。
但他也提到,腦起搏器治療可逆、可調,創傷小,但達不到治愈效果,當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改善情況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需要術后長期管理;與此同時,作為一種侵入式手術,如果一次電極刺激的參數有所偏差,結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由于還是需要開顱,DBS和更早之前的損毀術類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顱內出血風險。數據顯示,在DBS治療中,患者顱內出血率大概在1/200。這也意味著,當一家醫院一年做了四五百個腦起搏器手術,總有一兩個出血患者。
“年輕和精神敏感型患者(比較抑郁癥患者)對創傷類治療較為抵觸,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則無法接受DBS治療。”孫伯民補充說。
孫伯民表示,聚焦超聲(磁波刀)可以視為一種“類毀損治療”。“如果真的是治好了,就不需要反復手術,持續刺激。目前,在我們臨床入組的病人中,對于好轉程度不顯的患者,還可以在一段間隔期后,繼續通過聚焦超聲進行神經調節,這并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孫伯民說。
除了聚焦超聲,還有另一種利用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技術治療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也即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原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李勇杰告訴記者, TMS治療效果不可持續。隨著電磁場刺激消失,患者可能在手術結束后一兩個星期內再度復發,這表明TMS需要反復性治療;此外,經顱磁對大腦皮質的治療效果更好,對大腦深部治療效果欠佳,而聚焦超聲則相反,其可以“穿透”顱骨,“抵達”大腦神經核團深處,聚焦在特定靶點上進行病灶消融。業界對后者期待更大。
“磁波刀”距離商用有多久?
盡管臨床效果初顯,但作為一種前沿技術,磁波刀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從臨床試驗走向規模化商用,仍有不少難關需要邁過。
第一道關卡是如何判斷和選擇合適的手術患者。孫伯民表示,通過藥物治療無效且死亡風險高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手術治療的必要。而掌握精神疾病診斷資質的并非神經外科醫生而是精神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對于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尚存在顧慮。
“我認為,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還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北方某精神專科醫院院長如是對記者表示。他還提到,盡管近年來我國精神疾病就醫需求明顯增多,但精神專科醫生數量卻未明顯增長。此外無論是專科還是綜合類醫院,精神科醫生的資質水平相較于其他科室均處于較低水平。比如對于同一患者是否患有重度抑郁癥,不同醫生可能會給出不同判斷。
患者顱骨密度也會影響治療的可行性和治療效果。孫伯民提及了一類案例,當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顱骨偏薄,超聲波穿透其顱骨后,可能出現散射,由于“東奔西走”的超聲波無法升溫到50℃以上,最終只能對這類患者采取其他治療手段。
此外,作為一種高值產品,較高的裝機和治療費用也影響患者可及性。
磁波刀源自于以色列創新醫療科技企業醫視特(Insightec),這項技術在2011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年度50項最佳發明之一。2021年,醫視特“磁波刀”用于“臨床治療藥物難治性特發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帕金森病”的適應證在中國獲批上市。同年,也有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磁波刀”進入臨床階段,但相關器械產品的適應證聚焦在腫瘤治療領域。上市近3年時間,醫視特在中國的裝機數并不多。醫視特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北京市、廣東省、河南省和上海市裝機共6臺。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一次治療費用十幾萬元。
醫視特中國區總經理邱鵬對記者表示,一項高值創新醫療器械要在中國實現大規模商用,充分的市場競爭不可或缺。從這個角度而言,“磁波刀”治療方式在中國的推廣,還有待更多本土化和進口磁波刀設備在國內的注冊上市,以及“磁波刀”在精神類、腫瘤類等疾病領域適應證的拓寬。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