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依靠特定機構發行,那么導致比特幣暴跌的原因是什么?
1、不支持該政策。 目前,比特幣尚未在全球普及。 我國對比特幣持限制態度,沒有相應的政策保護比特幣的交易和發展。 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非法加密貨幣實施了一些處罰。2、技術出現硬分叉,比特幣現金出現,兩種貨幣在技術上不兼容,導致比特幣嚴重縮水。3. 投資者情緒低迷。 從 9 月到 11 月,比特幣價格一直處于橫盤整理階段。 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信心,成交平淡,注入市場的新資金逐漸減少。
比特幣5月份減半時間
下次的比特幣減半時間大約在2024年的5月。
比特幣減半計劃每210000個區塊發生一次,下一次減半的估計時間為2024年5月4日。
比特幣的總量是2100萬枚,按照目前的BTC開采速度,目前已經開采了超過1900萬個BTC,僅剩下200萬個BTC有待開采。將區塊獎勵減半,目前為每區塊6、25BTC,意味著下次減半,每區塊3、175BTC。這有助于預測數字資產的供應機制。
每減半,每日發行量和供應量就會下降。平均每10分鐘出一個區塊,每天開采144個區塊,預計在下一次減半時每日獎勵給礦工的BTC將從現在的900下降到450這有助于確保比特幣的供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使其成為網絡貨幣政策的核心特征之一。
風暴眼 | 央行等十部委出手,比特幣大跌8%,“幣圈9·4”再現?
時隔四年之后,幣圈再次迎來幾大部委的聯手整頓。
9月24日下午,央行、銀保監會、網信辦、外匯局等十部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
通知指出,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應堅決依法取締等。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也發布文件,矛頭直指“挖礦”:禁止任何名義“挖礦” ,將數據中心類企業相關承諾納入征信;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列為淘汰類產業,停止一切財稅支持等。
消息出來后,主流加密貨幣皆應聲而跌。比特幣跌破41000美元/枚,日內跌8.74%。
以太坊跌破2800美元/枚,日內跌11.23%。其他幣種如萊特幣、狗狗幣等跌幅也都不小。
這次出臺的監管政策,不僅讓人想起四年前的幣圈“9·4禁令”。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曾出手正式叫停ICO融資。此后各大交易所代幣價格一路下跌,數百家小交易所倒閉或出海,幣圈迎來一個大熊市。
同樣是在九月,同樣是多個部位聯手,幣圈會再次迎來一場“狂風暴雨”嗎?
實際上,自今年5月以來,國內對于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就在持續收緊,對于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的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國內加密貨幣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監管風暴。
有行業人士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政策的出發點,除了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打擊空氣幣、傳銷等違法行為外,更是在‘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對這種于國計民生無益且高耗能的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閉環打擊。”
十部委聯手,此次監管政策有何不同?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文件,和之前對于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有何不同呢?
世界經合組織區塊鏈政策委員會專家王娟認為,相較于之前的文件,這次的文件在內容上變化非常大。它是分級分類,由中央到省市,再到縣鄉,一層一層的去進行分級整治,對存量增量都有不同的具體實施方法,包括對大數據園區、對高新技術園區異常用電的核查,都是非常具體的實施措施。從財稅優惠、金融政策,到地方監管、舉報,全面的進行細致化的整治、打擊,這個內容是史無前例的。
王娟表示,特別要關注的是,以前虛擬貨幣挖礦被發改委從產業結構調整目錄淘汰類去除之后,這一次虛擬挖礦重新進入了淘汰類的目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虛擬貨幣交易和挖礦在國內處于一個逐步的,完全清退的趨勢中。這個文件里特別也提出,數據中心是不可以用于來挖礦的,所以企圖在數字經濟、戰略新興產業、數據中心建設等一些比較熱點的詞匯上去挖掘監管的空白地帶應該是越來越小。
財經 評論員王赤坤認為:“這次打擊虛擬幣炒作的部委中增加了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等,將相關虛擬幣交易行為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將境外交易所在境內的相關活動也定義為非法金融活動,從事虛擬幣炒作不僅損失財產還會涉及犯罪入刑。相關個人相關公司和相關產業鏈應關注、知曉、理解和把握相關政策信號,提前預案,及時做好相關退出工作。”
針對這次政策帶來的影響,有律師認為,這次發文有“最高院”“最高檢”,區別于之前的銀行、行業協會等發文,后續政策落地和各地法院判例都會有明顯的價值傾向。
“單純從法律角度,個人層面的風險沒有因為這個文件而發生變化。核心風險在于平臺方,OTC商戶次之,這一點要看政策在各地落地的情況。”該律師表示。
四個月發布19條“禁令”,幣圈迎來最嚴監管風暴
如果說2021年前4個月比特幣從1萬多美元暴漲到6.4萬美元,點燃了很多投資者心中的財富欲火的話,那么5月以來國內持續的監管風暴,則澆滅了這把火。
5月18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官微轉載了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銀協和互金協會發布的聯合公告,明確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
5月19日早間,內蒙古發改委也發布公告,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全面受理關于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問題信訪舉報。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特別強調“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 社會 領域傳遞”。
此后,內蒙古、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等“挖礦”大省也都相繼發布了打擊虛擬貨幣挖礦的政策。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和國家發改委也發布監管文件,禁止任何名義“挖礦” ,堅決依法取締虛擬貨幣相關業務。
據鳳凰《風暴眼》不完全統計,自5月中旬以來,國務院金融委、國家發改委和央行等十部委,以及內蒙古、云南、安徽等省份及相關機構,共發布了12條打擊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的監管政策。
雖然近些年來國內對于虛擬貨幣保持了持續的嚴監管態度,但今年出臺的監管政策的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可謂史無前例!
從五月到九月,國內為何會掀起一場針對虛擬貨幣挖礦和交易行為的監管風暴呢?
有分析認為,原因可能有多個:一是包括防范“熱錢”資金利用比特幣違規進出境;二是在DC/EP逐漸推廣應用的背景下,清理規范數字貨幣概念和范圍;三是碳中和趨勢下,比特幣挖礦過于耗電等。
打擊“挖礦”行為,成為監管重中之重
實際上,中國對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以及其衍生行業的監管一直是非常嚴格的。
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發布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發文,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取締了超過38家的非法虛擬貨幣平臺。
今年6月剛剛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議任命為IMF副總裁的央行副行長李波,在談到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時曾表示:“比特幣等加密資產是投資工具而非貨幣,應接受相應監管。”
李波認為,比特幣本身不是貨幣,而是一種另類投資。因此,加密資產將來應該發揮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種投資工具或者是替代性投資。他強調,如果穩定幣等加密資產能夠成為廣泛使用的支付解決方案的話,就需要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監管規則,也就是說,要比比特幣現在所接受的監管規則更加嚴格。
可以看出,對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一直是明確的。但對于“挖礦”,政策上一直沒有非常明確規定。
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在這輪針對虛擬貨幣的監管風暴中,政府亮明了對“挖礦”行為絕不容忍的態度,并且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隨著國內監管政策的驟然收緊,曾占到全球算力65%的中國比特幣礦場,也上演了一幕遷徙出海的“大逃離”。
5月份以來,四川、內蒙古、云南等省份已經關停了大批比特幣礦場。國內一些體量較大的礦機企業和礦場主,也陸續向國外遷移。
據中國第一家礦機上市企業“嘉楠 科技 ”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嘉楠 科技 已正式開啟在哈薩克斯坦的自營挖礦業務,首批阿瓦隆礦機上架開機運行。
裝車運往海外的阿瓦隆礦機
據媒體報道,中國另一大礦機企業比特大陸也在6月 22 日對礦工表示,暫時停售現貨機器。此外,比特大陸已宣布全面向海外轉移,部分中高層員工正向海外轉移。
中國為何要嚴打比特幣“挖礦”?
在這輪針對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打擊清理風暴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挖礦集中地,四川省更是被稱為“礦都”。
中國的“挖礦”產業究竟有多大?BTC 上的算力分布圖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算力的比特幣礦池,如Antpool、F2Pool、BTCC等,都位于中國,中國的算力超過了比特幣總算力的60%。
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甚至還能看到有許多國外的比特幣愛好者呼吁要打破中國在比特幣上的“算力壟斷”。在2018年,知乎上還有人問“比特幣算力集中在中國有多大隱患?”
另外,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礦機企業,嘉楠 科技 、億邦國際和比特大陸,都誕生于中國。其中嘉楠和億邦還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在美股上市。
可以說,在中國,比特幣挖礦已經建立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產業鏈,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這么大的一個產業,政府為何要打掉它呢?因為,它實在太耗能了。
此前劍橋大學另類金融中心公布數據稱,比特幣的總能源消耗介于40-445兆瓦時(TWh)之間,平均統計約為130兆瓦時,比特幣挖礦一年消耗的電量約與荷蘭全國用電量相當。
由成千上萬臺礦機組成的比特幣礦場
研究還顯示,約65%的加密貨幣挖礦活動在中國進行,而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達到60%左右。約75%的礦工使用某種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在總能耗中的占比仍不到40%。
有行業人士對鳳凰《風暴眼》表示,“在碳中和、碳達峰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耗能的挖礦顯然是與大方向相悖的,關停只是遲早問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比特幣挖礦行為,往往以“大數據項目”作為掩護,騙取地方政府支持,耗費大量電力資源,不符合實現“碳中和”目標方向。
他此前在《整治虛擬貨幣挖礦與交易亂象刻不容緩》文章中指出,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虛擬貨幣非法挖礦和交易活動的打擊力度。對比特幣挖礦項目,各地應進行全面清理、及時關停。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虛擬貨幣“挖礦”不僅屬于高耗能產業,而且虛擬貨幣對產業發展沒什么貢獻,基本上沒有其他有益的作用,政府對此加大打擊力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
林伯強認為,在打擊虛擬貨幣“挖礦”上必須采取“一刀切”,如果不一刀切的話,肯定會有人鉆漏洞,因為虛擬貨幣的利潤太高了。
世界各國態度不一,有國家將比特幣當做法幣
實際上不只是中國,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家也都在考慮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
今年8月,日本最高金融監管機構將加密貨幣交易商視為反洗錢計劃的一部分;日本FSA也考慮實施更嚴格的加密貨幣法規。
韓國、新加坡等對加密貨幣相對寬容的國家,也都在加強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力度,打擊洗錢等行為。今年6月,墨西哥財長表示,墨西哥金融系統禁止使用加密貨幣。
今年5月24日,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表示,在保持安全的央行貨幣作為基礎的情況下,存在競爭的空間,不斷改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是非常重要的,監管框架應該隨著加密貨幣匯率的發展而變化,與美聯儲相比,其他監管機構可能在加密貨幣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包括美聯儲在內的美國相關機構一直對加密貨幣持謹慎和嚴格監管的態度,包括制裁因涉嫌網絡攻擊和洗錢的加密貨幣交易所SUEX等。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國家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敞開了懷抱。今年6月,中美洲國家薩爾瓦所就通過了比特幣法案,宣布將比特幣作為國家法幣。
9月7日,薩爾瓦多的比特幣法案正式生效,薩爾瓦多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首個采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目前麥當勞、星巴克、必勝客以及當地的一些商店,都已經可以用比特幣進行消費支付。
近日,據烏克蘭媒體報道,烏克蘭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通過了虛擬資產法案,加密貨幣等虛擬資產在該國正式合法化。不過與薩爾瓦多不同,烏克蘭的法案規定虛擬資產在該國不得作為支付手段,但公民可以合法地持有以及交易。
比特幣究竟是“數字黃金”還是騙局?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幣圈持續的暴漲吸引了許多散戶投資者涌入幣圈,一些瞄準“新韭菜”的各種山寨幣、空氣幣項目也層出不窮。可以說,牛市之下亂象叢生。
盡管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落下,有人恐懼逃離的同時,也有貪婪者堅守“信仰”。更多的人可能依然充滿疑問:比特幣究竟是不是騙局?還能夠繼續投資嗎?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接受鳳凰網 財經 采訪時表示,比特幣就是一場賭博,“你輸了,就會輸得很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不要把比特幣當作一夜暴富的事,你可以去嘗試這種所謂的資產波動、體會這個市場,但是大家現在這種抗風險能力,我不建議大家所謂去高杠桿投資,因為你無法控制這樣的風險。也許你運氣極好,,但從投資概率上來講,很難賺到錢,因為這是高杠桿、高波動的資產,大部分人都是泡沫。
今年5月,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接受鳳凰網 財經 采訪時表示,很支持目前對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監管政策是在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血汗錢。
張曉燕表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提到目前熱議的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她表示,首先,據2018年統計,比特幣25-30%的交易場景是非法的。再者,“虛擬貨幣”的交易缺乏有效監管,其價格容易被操縱,導致價格忽上忽下,波動劇烈。
“我很支持目前對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這些政策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她說,中國的散戶數量很多,中小投資者的共性是金融知識少,對虛擬貨幣的了解不夠深刻。監管政策是在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血汗錢。
[責任編輯:劉玉芳 PF012]
比特幣交易在中國合法嗎
“比特幣在中國不合法,中國尚無法律保護比特幣交易。比特幣不是中國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它屬于虛擬數字貨幣,雖然中國沒有明確法律依據證明比特幣合法或非法,但是中國法律法規不支持比特幣公開交易。”
根據中國央行2013年12月5日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的規定:
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于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條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沒有相關法律,我國只是叫停比特幣場內交易,并沒有宣布持有、場外交易比特幣是非法的。比特幣誕生的根源是以中本聰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尋求一種不受中心銀行系統束縛的交易方式,這些人期待一種自由度更高的貨幣體系,比特幣這次被承認其屬于數字資產、可作為交付對象。
但根據國內法律法規,比特幣不具有貨幣職能,但是這并不妨礙其屬于數字資產,可作為交付對象。中國從沒有“比特幣非法”的政策。
孔劍平說道:“中國大陸政策,總體上是支持技術創新,防范金融風險。2013年五部委文件,說比特幣是虛擬商品,老百姓可以自由參與買賣,但金融機構不能參與。中國就沒有“比特幣非法”這樣的政策。2017年七部委文件,跟比特幣也沒關系。我們發現,2017年,大家看到央行很多領導講話都是說對數字貨幣監管。2019年7月18號以后,所有講話里出現的只有兩個字,“研究”,不叫“監管”了,變化非常大。同時,發改委也把原來計劃列入“淘汰類目錄”的數字貨幣挖礦也刪掉了。”
根據政府在2013年最新關于比特幣的態度:比特幣屬于用戶的私有虛擬資產,那么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受到法律保護,從我們國家的實際的案件中也可以得到體現:2018年中國法院最近下令一家公司在民事糾紛中償還被盜用的加密貨幣,為加密貨幣相關分歧樹立了法律先例。深圳的這家法院在民事糾紛中也實際就是確認加密貨幣是具有經濟價值的。
當然,購買比特幣選擇的平臺也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相對無監管,或者沒有牌照的一個早期市場,一定要選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交易所,因為也意味著這些交易所經過了國外用戶和法規的驗證,建議去類似中幣ZB這樣的頭部交易所購買,以防造成自己的資金損失。
比特幣暴跌的原因
比特幣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不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出現了比特幣現金,兩種幣種技術不兼容,導致比特幣價格嚴重暴跌。
摘要:比特幣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不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出現了比特幣現金,兩種幣種技術不兼容,導致比特幣價格嚴重暴跌。比特幣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不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出現了比特幣現金,兩種幣種技術不兼容,導致比特幣價格嚴重暴跌。
2017年12月,比特幣價格達到最頂峰,一度突破2萬美元,很多人會忍不住誘惑進入到比特幣交易市場,在今年1月,比特幣價格就是大跳水,很多人因為盲目投入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018年是比特幣價格大跳水的一年,最低價格觸及到3400美元附近,12月17日-12月20日,比特幣價格有所上漲,目前價格為4065美元附近,出現了四連陽,連續四天價格上漲600美元左右。
今年價格大跳水到底什么原因了,下面小編來說說比特幣暴跌原因。
1. 政策的不支持,目前比特幣還沒有在全世界普及,我國對于比特幣就是限制的態度,沒有相應的政策來保護比特幣的交易和發展。另外美國證券交易所委員會對違法的加密貨幣進行了一些處罰。
2. 技術上出現硬分叉,出現比特幣現金,兩種幣種技術不兼容,導致比特幣嚴重縮水。
3. 投資者情緒低落,比特幣價格在9月-11月一直處于橫盤階段,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不足,交易平淡,市場注入的新資金也慢慢變少。
以上是比特幣價格暴跌的原因,當然也還有其他因素,比特幣交易市場存在很大風險,進入市場不要盲目,一定要學習好專業的知識。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