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要求網站平臺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嚴禁無資質賬號發布專業內容及變相廣告。此舉如及時雨般澆向當下一些自媒體醫療科普的野火之上。
偽醫療科普能奪人性命,不能亂來。那些胡編亂造的“養生寶典”與“奇效秘方”,如暗箭傷人,輕則騙人錢財,重則貽誤治療時機,有損健康甚至斷送生命。誤信“綠豆包治百病”而放棄正規治療,盲目服用未經科學驗證的“神藥”導致肝腎損傷……此類悲劇屢見不鮮,皆因虛假信息毒害所致。某些“科普”者,或為流量而嘩眾取寵,或為牟利而暗中推銷,將人命關天之事當作兒戲。
醫療信息亂象必須重拳整治。《通知》以制度利劍直擊要害:建立嚴格資質認證體系,要求平臺核驗醫師執業證、在職證明等材料;強制賬號公示專業資質及MCN背景;斬斷變相廣告鏈條,嚴禁在科普頁面嵌入商品鏈接。對各種違規行為亮出紅牌,從“假冒醫生身份”到“利用AI編造涉醫文案”,從“鼓動拒絕正規治療”到“違規帶貨保健品”,均被列入重點清理清單。
“嚴管”二字,正是此次通知的題中之義。平臺當切實承擔主體責任,讓“無資質禁發”成為硬門檻。同時,我們也需大力倡導權威機構、執業醫師主動深入網絡科普陣地,以專業之聲填滿那些曾被噪音占據的空間。唯有“堵”“疏”并舉,方能為公眾構筑起一道堅實的信息防火墻。當每個科普賬號都經得起核驗,每條健康知識都標注真實來源,網絡空間才能成為醫療科普的陣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陳久菊
編輯金妮
二審伍少安
三審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