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債風險將仍是明年財政重點工作之一。
12月21日至22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在部署明年財政工作時,要求嚴格落實既定化債舉措,加大存量隱性債務化解力度,堅決防止新增隱性債務,健全化債長效機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財經,這意味著明年化解隱性債務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以防范隱性債務風險。明年會繼續落實今年制定的一攬子化債方案,在延續近些年大力化解存量債務的同時,繼續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由于隱性債務規模較大,需要通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在較長的時間內逐步消化,而非短期能夠解決。而且在化解隱性債務做好風險管控的同時,也需要利用政府債務籌集資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就需要健全化債長效機制。”溫來成說。
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不過債務在各地分布不均,且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上。隱性債務是指政府及其部門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及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隱性債務舉借主體絕大多數都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也被稱為城投)。
近些年受經濟下行,尤其是疫情等沖擊,疊加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賣地收入大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一些債務負擔重的地方還本付息壓力較大,化債困難。
在這一背景下,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為落實這一方案,財政部重啟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不少省市積極申報。
10月份以來,貴州、云南、湖南、內蒙古、遼寧等20多個省份合計發行了超過1.38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償還存量債務。這也被市場普遍認為用于置換部分存量隱性債務,比如償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拖欠企業賬款等。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等金融部門也出臺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融資平臺平等協商,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央行表態,必要時將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貸款支持。
隨著上述財政金融合力化解債務風險,一些政府拖欠的企業賬款得以償還,一些城投提前償債現象也有所增加。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第一財經,在一系列化債措施推出后,地方債務風險顯著緩解,其中城投債收益率顯著下降,特別是低評級城投債收益率下行幅度更大,一段時間甚至出現了“瘋搶”城投債現象。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今年地方債風險化解的力度、進度、效果和各方重視程度都高于歷次化債。中央部署后各部門各地方陸續摸底并采取了實際方案,地方債務風險沒有演化為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短期風險在緩釋,有利于為中長期建立長效機制騰出空間。
多位財政專家預計,明年中國還會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存量政府,通過展期降息來緩釋風險。
王青認為,考慮到2024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還有可能進一步下降,預計明年特殊再融資債券還會較大規模發行,初步估計發行量會在2萬億至2.5萬億元之間。更為重要的是,2024年將全面推進城投平臺經營性債務重組,在政策性銀行、各類商業銀行全面參與下,現有城投平臺債務將大規模實施“置換”和“展期降息”。這將是短期內緩解地方債風險最有力的舉措。
除了特殊再融資債券外,專家也普遍預計,金融機構參與支持化債力度也會加大,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政府存量債務風險。
另外,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財政資金、盤活存量資產資源、相關項目結轉資金、經營收入等來償還存量隱性債務。
溫來成認為,未來健全化債長效機制,需要通過特殊再融資債券、金融機構參與等形式,能夠解決到期隱性債務還本付息,形成一個穩定的機制來防范債務違約。
羅志恒表示,明年及未來的化債重點在于推動城投平臺轉型,通過體制機制的聯動改革抑制隱性債務產生的土壤。在穩定宏觀稅負的同時,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政府職責與規模,解決無限責任政府職能過大、支出責任過大的問題是根本。
財政部近期公開表示,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持續努力,我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處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地方隱性債務規模逐步下降,風險得到緩釋。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