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款自主研發國產醫療設備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移動化和智能化是這些最新獲批的國產醫療設備的顯著特點,而具備AI功能的設備正在成為企業研發的重點。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國家藥監局網站發現,僅在上周就有兩款醫療影像設備獲批,其中國內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創新企業深至科技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醫療科技自主研發的一款移動式頭部磁共振(MRI)成像系統,以及賽諾威盛自主研發的一款超大孔徑站立位全身螺旋CT。這兩款設備都打破了目前傳統大型設備的使用壁壘,并融入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急診、重癥、基層醫療及床旁診斷等多場景提供影像支持。
深至科技研發副總裁肖林芳表示,AI是下一步磁共振設備的重要研發方向。“目前率先推出的是頭部成像系統,接下來我們將研發全身多部位成像技術。”她說道,“我們也在加快推進下一代AI MRI產品的注冊,通過人工智能優化原始圖像,強化成像效果,實現對病灶的智能分割和精準測量。”
目前,包括GE醫療、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GPS)在內的跨國巨頭以及聯影、邁瑞等國內巨頭都已經開始加大AI醫療影像設備的研發。聯影醫療在剛剛閉幕的服貿會上展示了數十款融入了人工智能及多元數智化解決方案的高端診療裝備,包括世界首創全身臨床超高場5T磁共振uMR Jupiter;飛利浦也在服貿會上推出一款搭載AI功能的超高端、科研型3.0T的磁共振,融合全域AI影像鏈,在圖像生成與流程協同上實現多項突破。
西門子醫療也早在三年前就推出了一種基于AI技術的功能,可用于加速磁共振的掃描時間,從圖像重建的第一步開始提高圖像質量,同時減少噪聲。該功能目前已應用于多款中國上市的設備。
此外,西門子醫療的一款AI心血管超聲系統已于去年獲得美國FDA批準,目前正在中國申請獲批上市。據介紹,這款超聲的AI功能在擁有20億張心臟影像的全球最大心臟圖像數據庫中進行訓練,可提供5600多項AI自動化超聲測量,可減少不同年資醫生檢查的差異性,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AI醫療影像設備在國內臨床上的應用推廣還存在挑戰,大部分的AI醫療影像設備仍以科研為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搭載AI功能的醫療設備的收費尚不明確。
“在采購時,醫院肯定是希望這些影像設備搭載AI功能,這樣可以提升效率,但實際上目前醫院也不能收費,所以大部分設備還是用來做科研。”一位大型跨國醫療影像設備企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放射科學科帶頭人、放射科主任汪登斌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I在影像醫學方面的應用包括數據采集、圖像后處理以及圖像分析,如病灶檢出、病灶鑒別診斷等;療效監測與評估以及基于圖像的術前手術規劃;在分析圖像的基礎上自動出報告以及后續隨訪。目前已有一些醫學影像設備擁有AI的功能,總體上是以提高效率,避免遺漏病變,但確實所有AI服務目前均不能收費。”
去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到人工智能與藥械研發深度融合,提升醫療器械智能化水平,推動醫學影像設備、可穿戴設備、醫用機器人等創新醫療器械向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支持多模態大模型、擴展現實、柔性感知等前沿技術賦能醫療器械設備,開發高性能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產品。
一位心血管領域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智能化將成為醫療器械設備開發不可忽視的重要功能,例如AI可以指導血流動力評估、斑塊的檢測和分析。”
不過他坦言,我國AI醫療設備在臨床推廣時仍受限于醫療模式以及醫保報銷體系,在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設備的落地方面,中國與美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