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新臺幣一度對美元短期暴漲近10%,疊加此前市場對美元資產的看空情緒,這再度點燃了各界對亞洲貨幣的升值預期。
多家外資行外匯交易員和策略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新臺幣的波動,目前疑問多于答案,雖然中國臺灣地區貨幣政策主管部門聲稱此事與當前貿易談判無關,但為何該部門會允許如此劇烈的波動,尤其是在明知壽險機構、零售投資者和出口商手中持有大量未對沖的美元頭寸。
盡管“美元末日論”有所夸大,但美元近期的波動導致更多機構開始關心,有哪些亞洲貨幣具有和新臺幣類似的結構。高盛的分析顯示,除中國臺灣地區外,馬來西亞的美元多頭占GDP比例最大,其次為泰國、菲律賓、韓國。金融中心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則持有最多美元資產(占GDP比),貨幣也大幅升值。
新臺幣波動暫時緩和
5月5日,美元/新臺幣一度跌至28.93,相較于5月2日32以上的水平下跌近10%,這一貶值的速度令市場震驚。
截至5月7日18:30,美元/新臺幣回到30.33附近,顯示市場情緒有所緩和。
什么觸發了這輪美元對新臺幣的劇烈貶值?高盛外匯交易員Soo-Bin Ryu表示,隨著美股情緒反彈,且美國總統特朗普暗示將取消對中國的關稅,市場對美元的看空情緒開始升溫,新臺幣對美元也開始追趕4月的走勢。真正的劇烈波動發生在5月2日,當時本地銀行疑似停止美元買盤,市場擔憂中國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不再緊盯匯率,引發恐慌拋售。當日匯率單日大跌4%(1個月遠期NDF從31.80跌至30.30)。
到了本周初,新臺幣走勢仍主要受到臺灣出口商、散戶的恐慌性拋售推動,美元/新臺幣再度暴跌至29.30,隨后的中國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在記者會的表態未能安撫市場情緒,而后跌至28.2。
巴克萊宏觀、外匯策略師張蒙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5月2日上午盤,美元對新臺幣大幅下跌,當跌破31后,臺灣壽險公司加碼對沖操作。由于壽險公司通常是“short gamma”狀態,進一步推動新臺幣升值,出口商進一步拋售美元加劇行情。中國臺灣第一季度出口創下歷史新高(1300億美元),加之已連續四年錄得逾1000億美元的經常賬戶盈余;另外,股市吸引的大量外資流入也支持新臺幣(截至5月5日凈流入7.79億美元,本月至今已超2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在短短兩天內,1個月期美元/新臺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下跌約12%,大多數本地機構來不及進行有效對沖。雖然有部分對沖操作(約1%~2%),但相較2021年底75%~80%的對沖比例,2024年底已降至50%~55%,力度遠遠不夠。
最令市場驚訝的一點在于,中國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并未顯著干預匯市。
“新臺幣一向容易升值,因為是貿易順差地區,而且保險機構長期配置大量海外資產(需要在遠期衍生品市場進行外匯對沖,即遠期買入新臺幣以在未來支付保費),因此中國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一直會小心管理新臺幣的升值速度。但這幾天如此劇烈的升值似乎顯示,中國臺灣放棄了。”某歐洲投行的外匯交易員對記者提及。
所幸,目前新臺幣恐慌升值有所緩和。張蒙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臺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趨強,或引發中國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加大干預。
“我們認為,中國臺灣貨幣主管部門的干預僅發生在5月5日,且規模相對出口商、壽險資金與外資賣壓而言偏小。新臺幣名義有效匯率(TWD NEER)在第一季度處于三年均線±5%區間的底部,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此前貨幣主管部門并未積極干預。但近期NEER快速反彈至區間上沿,引發政策反應。其他監管機構也開始行動:臺灣金管會(FSC)已召集國泰人壽、富邦人壽與南山人壽等三大壽險從業者開會,討論匯率波動對其影響?!睆埫烧f道。
部分亞洲國家或地區貨幣或面臨升值壓力
當前,盡管出口商仍在拋售美元,但相比上周二,外資與散戶的買盤已有所回落。更多機構預計,中國臺灣貨幣主管部門未來將更加強勢地介入市場,以平抑波動。
張蒙對記者表示,對沖活動基本結束,市場反應可能過度,市場或許高估了新臺幣升值的持續空間,并據此推演出美元指數將崩盤,甚至有投機者認為亞洲新興市場貨幣會迎來“新廣場協議”。
盡管如此,機構認為,此次新臺幣的劇烈波動對臺灣地區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美元多頭敲響了警鐘。尤其是,有交易員對記者提及,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美元大跌后,實際投資者群體并未表現出強烈買入興趣,反映出市場仍對美元持有偏空的立場。
當前,亞洲地區的貨幣風險引發關注。高盛新興市場外匯主管Danny Suwanapruti稱,類似中國臺灣地區,具有出口導向且傾向于囤積美元的國家或地區還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它們在過去3~4年外幣存款占比不斷上升。
此外,外幣資產占比最高的國家和地區(相對總投資資產)也受到關注,包括:挪威、新加坡、新西蘭。亞洲(不含金融中心)中,中國臺灣地區最高,其次是韓國和馬來西亞。
名義美元資產最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4.4萬億美元)、中國香港(1.9萬億美元)、新加坡(1.9萬億美元)、中國臺灣(1.4萬億美元)、中國內地(1.2萬億美元)、韓國(9000億美元)。
近十年對美資產持倉增加最多的地區是歐洲國家,主要買入美股和美債。多家國際投行都提及,今年以來,美股、美債最大的拋售方就是來自歐洲的機構;亞洲對美資產增加最快的國家則是新加坡、韓國。
與臺灣地區最相似的是韓國。韓國國家養老金(NPS)自2017年起加大海外投資,目前資產管理規模8500億~9000億美元,其中5000億美元為海外投資。估計NPS的外匯對沖比例低于10%,一旦市場關注對沖比率調整,韓元可能中期走強。
近期人民幣也對美元走強?!吧现芪?,美元/離岸人民幣出現了一根顯著的看跌K線,該貨幣對收盤價低于200日移動均線、2024年12月以來的下跌趨勢線,以及次要水平支撐位7.2130。這一價格走勢暗示離岸人民幣可能開啟新一輪升值趨勢。”嘉盛集團資深策略師斯考特(David Scutt)對記者表示。但他也提及,是否真的開啟人民幣升值趨勢,仍取決于后續的貿易談判和中國經濟變化。
就各界最為看漲的日元而言,盡管日本央行進一步推遲了加息時點(關稅風險),但高盛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元對日元匯率仍將走低,因為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可能依然高企,外國投資者會減少對美元資產的持有。根據高盛的公允估值模型,美元/日元的公允價值應該會94(如今在140以上),但機構認為很難觸及這種極端水平,美元/日元未來將先逐步回落到140附近。
需要注意的是,“美元末日論”近期被過度炒作,機構認為仍需關注美聯儲的政策變化。盡管面對特朗普強大的壓力,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還是在最近的講話中一再重申“不會立即降息”。由于整體經濟數(尤其是上周五的非農數據)要好于預期,因此本周將大概率保持利率不變。利率市場目前預計今年有三次降息空間,首次降息時間點可能推遲至7月(50%的概率)而非此前預計的6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