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貴陽云巖區小灣河城中村改造項目中的兩座勞動者服務站正式啟用,成為近300名農民工的“第二個家”。服務站不僅配備報刊、自助超市、24小時直飲熱水系統,還創新引入智能培訓中心等。這一場景令人不禁聯想到此前網上關于“請給保潔員一個休息空間”的呼聲。看似微小的空間,卻讓勞動者的尊嚴在細節中被看見。
過去,農民工、環衛工等群體的休息需求常被忽視,許多人在路邊、樹蔭下解決吃飯、歇腳問題。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的士之家”“愛心接力站”“快遞友好社區”,早已超越“避風港”的范疇。通過政企共建、資源聯動,將基礎生活保障與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心理健康等結合,既緩解了勞動者的現實困境,也為其職業發展提供支點。
小小的空間,也是基層治理創新的體現。服務站創新采用“施工方主導 政企共建 工友自治”管理模式,未來還將聯動社區資源開展多元服務;而此前為保潔員提供休息室,也離不開社區、企業等多方協作。整合各方資源,讓關愛勞動者的行動更具持續性和實效性,同時也提升了基層治理的溫度。
在服務設施的布局中,勞動者也有發言權。貴陽服務站的“工友自治”模式,讓工友參與日常管理,既增強了歸屬感,又提升了服務精準度。深圳等地部分快遞站點設立“騎手議事會”,邀請勞動者對驛站功能提出建議;廣州環衛驛站設置“心愿墻”,收集工人對設施改進的意見。“你建議-我改進”的良性互動中,悄然消弭了城市治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無形藩籬。
無數類似的“小空間”一起,用細節編織著一張社會關懷的網。這張網,托起的是個體的尊嚴,沉淀的是城市的溫度,而最終指向的,是一個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未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金妮
編輯 李海欽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