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清晨6點不到,華陽一礦綜采三隊會議室里,職工早已趕了過來。大家主動用電子血壓儀測量血壓,確認正常后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準備參加班前會。為了企業安全有序生產,井下一線職工已經習慣了在“五一”這樣的節假日堅守崗位。
班前會上,隊長米有發正結合最新事故案例強調風險點,技術員張鵬掏出筆記本,迅速記下“151306工作面液壓支架傳感器校準”等待辦事項。作為技術員,張鵬深知智能化設備精準運行是安全生產的關鍵,而每次班前會的安全討論,都是他預判設備隱患的“黃金時間”。當工友分享涉險經歷時,他總會聯想到智能化監控系統的優化空間——比如在皮帶區域增加防卷入識別功能,這個想法被他鄭重地記在了創新建議欄。
“現在,大家起立,進行安全宣誓!”米有發的聲音洪亮。張鵬挺直腰桿,與眾多工友一樣右手握拳,舉至太陽穴旁。
“我宣誓,遵守安全法規,履行安全職責……”聲聲誓言,在會議室里回蕩,每個字都像是在心底刻下的承諾。張鵬明白,這不僅是口號,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上午8點整,張鵬在151306工作面智能化集控中心坐下,熟練地輸入密碼,6塊屏幕瞬間點亮,井下設備運行參數如星河般在眼前“流動”。“啟動采煤機,調整截割高度2.6米。”他輕觸屏幕,指尖劃過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界面,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校準設備動作軌跡。當監測到3號支架壓力值波動異常時,他立即調取三維建模數據,精準定位到護幫板銷軸磨損問題,遠程指令剛發出,維修班組已攜帶備件趕赴現場。這套他參與優化的“一鍵啟停 自適應控制”系統,讓每班上崗人數從12人減至6人,生產效率提升30%,而他點擊的鼠標,就是井下“烏金”涌動的“啟動鍵”。
下午2點,警報突然響起——刮板輸送機電流值持續攀升。張鵬迅速切換到設備診斷界面,對比歷史數據后,鎖定鏈輪軸組潤滑不足的隱患。他一邊通過5G防爆手機連線巡檢員,一邊調取智能供液系統參數,發現乳化液濃度偏差0.5%是誘因。在他的指導下,維修人員僅用15分鐘便完成注油和參數校準,避免了可能導致停產2小時的設備故障。“現在我們靠的不是‘汗珠子摔八瓣’,而是‘數據跑腿’。”他常對新職工說,井下各種新設備就是新時代煤礦工人的“智能鎬頭”。
交接班前的半小時,張鵬帶著2名新職工來到設備模型前,開始了每天的“微課堂”。“看,這個位置是采煤機紅外定位傳感器,相當于設備的‘眼睛’,如果數據漂移超過5毫米,就會導致采煤機出現割頂和割底現象……”他拆開傳感器外殼,用萬用表演示檢測方法。作為技術骨干,張鵬不僅傳授智能化設備操作技巧,更將“上標準崗、干標準活”的理念融入每個操作細節。當新職工問及“五一假期不休息是否遺憾”,他指著監控里忙碌的工作面:“看到這些高效運轉的設備,就像看到自己參與搭建的‘數字礦山’在成長,比放假更有成就感。”
當張鵬乘坐罐籠升井時,礦燈的光芒在黑暗中劃出一道弧線。他摘下安全帽,汗水混合著煤塵在臉上留下深深的痕跡,卻遮不住眼中的光亮。手機里彈出家人發來的“五一”祝福視頻,讓他的眼眶微微發熱。回到隊組會議室,張鵬打開電腦,匯總著當天的智能化運行數據:“今日完成7個割煤循環,設備故障率0.3%,回采率91.2%……”針對放煤工藝參數優化問題,他提出的“單輪大分段小間隔放煤法”在151306工作面試驗成功,使矸石混入率下降了8%。對此,米有發點頭認可:“小張的‘數據經’,讓我們的‘硬骨頭’越啃越有滋味。”
作為千萬煤礦工人中的一員,張鵬的“假期生活”沒有詩和遠方,只有百米井下的設備轟鳴與數據跳動,但正是這份堅守,讓“烏金”化作光熱,照亮了無數人的歲月靜好。正如綜采三隊墻上的標語:“我們開采的不是煤炭,是照亮時代的光芒。”張鵬,正是這光芒里最閃亮的一束。
文 / 李東臻 通訊員 張鈞凱

(資訊)
編輯:張沛責編:周希 審核:肖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