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地震、洪澇、森林火災、道路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成為無法忽視的威脅。國家應急管理部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287億元,較疫情前增長21%。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的現代化應急能力體系,催生出超千億規模的應急產業市場。
正是瞄準上述大規模的市場潛力,5月13日開幕的2025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上,全球首款集合應急能源、通信及低空經濟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綜合防災應急倉”產品正式發布,為國家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注入新動能。
該產品由中國電信、中國傳媒大學與川潤股份聯手,集能源保障、智能通信、物資調度、低空經濟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致力于打造“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雙效模式。
發布會上,中國電信應急行業事業部總裁雷勇表示,綜合防災應急倉率先將“低空管理全國一張網”這一突破性技術融入,為構建中國低空經濟基礎管理設施貢獻了電信智慧。
在這場跨界融合的創新實踐中,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則注入了三大科技力量。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呂銳介紹,第一,“看得見的廣播”通過5G融媒體廣播系統,讓應急倉變身為智能信息站,實現了超高清音視頻內容的高效分發,就像給災區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第二,“永不消逝的電波”,實驗室研發的短波寬帶通信技術,在通信基站損毀、光纜中斷、衛星受擾失效的極端情況下,短波通信也能像“打水漂”一樣,把災區實況信息通過電離層彈射到千里之外;第三,“會思考的通信網”,實驗室研發的智能融合通信系統讓應急倉有了“大腦”,能在5G、衛星、寬帶短波中自動切換,能把關鍵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及時送達。
川潤液壓總經理曹林在發布會上重點介紹了這款綜合防災應急倉的功能創新:綠色能源系統集成風光儲一體化技術;空天地通信系統融合衛星、5G無人機和短波技術;低空經濟設施支持無人機日均50架次作業;AI智能預警實現8小時超前預測%;模塊化設計可針對防汛、防火等場景靈活配置,降低40%建設成本,等等。
另外,針對無人機安全管理問題,三家合作方在研發過程中,重點攻克無人機集群控制、短波通信等關鍵技術。其中,與中國電信共建的“5G 云網 AI”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可覆蓋15個行業、上百種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是該產品“一倉多用”的亮點之一。以倉內集成的光儲能源為不間斷電源保障低空管理通信設備的不間斷工作,可大大減少在低空管理基礎設施上的投入,讓應急領域的資金投入既完成應急保障又完善低空管理設施。而寬帶短波通信技術,更是突破極端環境下的通信瓶頸,為災害救援提供“兜底保障”。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