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消息,近日,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志杰的一段視頻在藝術圈引起了廣泛討論。
視頻中,他犀利批判當下廣告設計中盛行的"武士道書法"現象——那些刻意模仿刀劈斧鑿、充滿毛刺飛白的字體,邱志杰將這種現象歸納為“武士道書法”,稱其為文化暴力與審美降維的合謀,在他看來正將文字異化為"視覺武器"。
這已非邱志杰首次發聲,早在今年3月,他就撰文《天津美院為什么要開設書法通識課?》,痛批這類結構扁平、捺腳夸張的字體"每一筆都是敗筆"。
他說:最近幾年經常在各種機場的廣告上,以及在城市里面的店鋪張貼上面看到這種字體。結構扁平,捺腳很大,毛刺很多。在他看來它結構非常丑陋,按照中國書法的標準來看,簡直每一筆都是敗筆,這種字體錯誤理解了軟毫的風格和“力度”,以為用力折騰毛筆就是力量感。他遺憾地表示,這種字體似乎已經安裝在很多沒有書法修養的平面設計師的電腦字庫里。
這場關于字體美學的論戰,實則觸及文化傳承的深層命題。文字作為文明載體,其形態本應承載文化基因。傳統書法講究"藏鋒斂鍔",而當下這些充滿殺伐之氣的字體,在邱志杰眼中正是"文化暴力與審美降維的合謀"。值得反思的是,這類字體已悄然進駐許多設計師的字庫,反映出業界對傳統美學的集體無意識。
爭議背后是設計界永恒的兩難:既要守護文化根脈,又需回應時代需求。支持者認為這種批判戳中了設計教育的軟肋;反對者則主張商業設計應當擁抱多元。
無論如何,這場討論已然超越字體本身,成為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典型案例。正如邱志杰所警示的:當文字失去溫度,設計還剩多少靈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