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的洶涌席卷下,城市風貌如走馬燈般快速更迭,無數承載著城市記憶與文化基因的老街巷,正悄然隱入歷史的煙塵深處。
然而,貴陽市云巖區豆腐巷卻似一顆遺世明珠,在時代變遷中尋得獨特發展路徑,成功實現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的有機融合,成為老街巷煥新升級的鮮活樣本。

巷名溯源:豆腐飄香話古今
5月9日清晨,初夏的陽光傾斜地穿過云巖區豆腐巷那棵百年皂角樹,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78歲的張承芬老人如往常一樣,坐在巷口的石階上,手中的搪瓷茶杯冒著熱氣。她身后的青磚墻根處,一塊銅牌在陽光下微微發亮——“洪邊門城墻遺址·1626”。
幾位晨練的老鄰居熟絡地停下腳步,“張嬢,又在數你的‘老古董’啊?”張承芬笑著指了指墻面上的“老貴陽生活圖”,畫中緩行的公共汽車、挑擔的貨郎和嬉鬧的孩童,繁盛之景,可見一斑。
這條不到200米長的老巷,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彼時,幾戶來自山東德州、緊靠運河碼頭以做豆腐為生的人家,在貴陽這片土地上扎根,選址于此建起了豆腐廠。
每天凌晨,當城市還在沉睡,豆腐廠內便已燈火通明,100多號工人開始忙碌地勞作。他們人力推磨,將黃豆變成細膩的豆漿,再經過煮漿、點鹵、壓制等工序,一塊塊鮮嫩的豆腐新鮮出爐。
那時的豆腐,是云巖區居民餐桌上的常客。清晨,天還未亮,人們便拿著豆腐票來到廠門口排隊換豆腐,一張票能換到四斤左右,一家人一頓都吃不完。豆腐的香氣彌漫在巷子里,叫賣聲與人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老貴陽人記憶中最溫暖的煙火氣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豆腐廠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了當時貴陽市最大的豆腐生產基地,而這條因豆腐而興的小巷,也正式得名“豆腐巷”。

古巷新顏:留住城市的記憶
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豆腐廠也未能逃脫變遷的命運,曾經人聲鼎沸的巷子重歸寧靜。那些石磨轉動的聲響、蒸汽氤氳的清晨,慢慢變成了老相冊里泛黃的記憶。
豆腐廠最終在時代的浪潮中徹底消失,只留下了“豆腐巷”這個名字,如同歷史的印記,被永久地鐫刻在這片土地上。
直到2023年,云巖區緊扣“城市核心、老城靈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園”定位,啟動“一河一道一片”項目建設,施工隊“開進”巷子,張承芬和鄰居們扒著門縫張望,生怕推土機會抹去那些刻在磚縫里的故事。
令人驚喜的是,改造后的巷子反而讓記憶變得更清晰了。施工隊像繡花一樣對待每處細節:剝落的墻皮被小心修復,路面鋪上了青石板,就連電表箱都穿上了鑄鐵“外衣”,上面鏤空雕刻著洪邊門的舊影。最讓老住戶們稱道的是地面上蜿蜒的銅線,它像一條時光紐帶,串聯起從明城墻到豆制品廠的滄桑變遷。
巷子中段那棵老皂角樹如今圍著一圈石凳,成了天然的“故事會”場地——冬日的暖陽里,總能看到老人們比劃著講述“那年豆腐廠發福利,家家分到一板凍豆腐”的舊事。

老味綿長:匠心獨運守初心
下午4點,巷子里“快樂時光”餐館的老板莫伯山已經忙活起來。他一邊擦拭著新換的木質招牌,一邊和路過的老街坊打招呼。這家開了近十年的老店,是豆腐巷里最大的餐館,也是街坊們心中的“老地方”。
“2006年剛搬來時,這條巷子還破破爛爛的。”莫伯山回憶道。2015年,他看中了這里的人情味,把自家一樓改成了餐館。
最初只有七八張桌子,如今已經擴大到4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150多人就餐。隨著豆腐巷改造升級,餐館也煥然一新:新增了包間、卡座,“但最受歡迎的依然是靠窗的那排老位置——那里能看到巷口的皂角樹,也是老顧客們最愛‘擺龍門陣’的地方。”莫伯山說。
“辣子雞要炒得干香,香辣蝦得用新鮮的青蝦。”莫伯山聊起自家招牌菜頭頭是道。雖然不在繁華商圈,但靠著地道的貴陽家常味,“快樂時光”成了街坊們聚餐的首選。每到飯點,店里總是人聲鼎沸:有帶著孫輩來吃飯的老人,有下班相約的老同事,還有特意回來“尋味”的老住戶。
朋友常勸莫伯山搬到更熱鬧的地方,他總是笑著搖頭:“這里不光是做生意的地方,街坊們需要個聚會的地方,我也舍不得這些老主顧。”說著,他指了指墻上掛著的照片——那是去年社區老人在這里過生日的合影。
如今改造后的豆腐巷煥然一新,但“快樂時光”的味道依舊。莫伯山最近又在研究新菜式:“要跟上時代,但老味道不能丟。”傍晚時分,餐館里飄出陣陣菜香,混合著街坊們的談笑聲,在巷子里久久回蕩。正如莫伯山所說:“餐館不只是吃飯的地方,更是留住記憶的地方。”
云巖區普陀路街道友誼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秦鈺表示,豆腐巷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將積極進行項目招引,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條充滿魅力的老巷。
【記者手記】
豆腐巷,這條不到200米的老巷,像一本攤開的立體史書,每一處斑駁的墻皮、每一道青石板的紋路,都在訴說著貴陽城四百年的滄桑變遷。
最能打動人的,是這里“修舊如舊”背后的人文溫度。施工隊修復墻皮時,會特意保留老師傅用瓦刀留下的獨特痕跡;設計銅板尋跡線時,專門走訪老居民確定歷史坐標的精確位置。這種對城市記憶的敬畏之心,讓改造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更新,而成為一場與歷史的深情對話。
莫伯山老板那句“這里不光是做生意的地方”,道出了豆腐巷最珍貴的財富——人情味。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還有人為街坊們保留著一方可以慢慢“擺龍門陣”的天地,這份堅守令人動容。
城市的靈魂就藏在這些老巷的褶皺里。通過張承芬老人顫抖的講述、莫老板灶臺上跳動的火苗,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條老巷的新生,更是一座城市對自身文化根脈的珍視與傳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偉
編輯 羅昌
二審 楊唯
三審 胡麗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