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建設,關鍵在科技創新。創新強則實力強、創新興則省域興、創新勝則湖北勝。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倍感親切,更覺使命在肩。”5月16日,武漢市“建設支點當好龍頭”系列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啟動儀式暨集中發布活動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通過視頻講述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鍛造支撐大國崛起的“硬核脊梁”的實踐故事。

在武漢市“建設支點 當好龍頭”系列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啟動儀式上,李德仁院士通過視頻講述科技創新的實踐故事。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李德仁介紹,近年來,武漢大學聯合武漢眾多科研機構,在北斗導航應用、城市空間智能、數字孿生技術等領域持續攻關,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重塑武漢之“重”的硬核力量。
“當前全世界已經進入萬物互聯數字孿生的人工智能新時代,時空智能在人工智能時代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李德仁說,武漢大學跟國內外的科學家合作,把時空智能學推向全球,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用遙感選擇嫦娥5號6號在哪兒著陸取樣最好
“用北斗和遙感衛星無人機去種田,可以實現農業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精準化,讓我們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中國人的手上;用遙感的無人機和移動機器人去管理電力工廠的建設,可以做到智能化、無人化、實時化。”李德仁對時空智能的應用如數家珍。
“除了對我們地球的活動做時空智能,我們的團隊在深空探測月球火星的探測中,操控玉兔和祝融號機器人來觀測月球、探測宇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用遙感選擇了嫦娥5號6號在哪兒著陸取樣最好,保證了我們從地球月球的正面和反面取得了很好的樣本。”李德仁說。
用燈光遙感估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得到聯合國認可
“我們還要把時空智能從控天走向控地,在地下采礦,實現無人化機器人化;我們還要走向深海,在水面水下的導航通信遙感方面創造新的成果,能夠自由地在海下做研究、做探測、做開發,發展深藍經濟。”李德仁對時空智能未來更多的應用充滿信心。
“所有的這些時空智能的活動,可以用來研究社會的經濟發展,用燈光遙感估算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用夜光遙感探測世界戰爭與和平的態勢,得到聯合國認可。”李德仁說。
對時空智能在救災中的作用,李德仁介紹,團隊的雷達遙感可以全天時的觀測地球,去年洞庭湖的潰口中能夠測出來淹水的面積,水流的速度和進水的總體積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有力的數據的支撐。
正在努力建好世界上第一個通、導、遙一體化人工智能上天的智能系統“東方慧眼”
“我們還發展了新的以醫學為目標的環境衛星,研究大氣的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來回答人類健康重大的各種流行病的演化過程。”
李德仁突出介紹了一個更宏大的規劃——建設空天信息全球實時智能監測網“東方慧眼”衛星星座。“東方慧眼”是以武漢大學總牽頭,聯合了湖北省和全國以及全世界相關國家力量打造的一個全球的對地觀測智能衛星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通、導、遙一體化人工智能上天的智能系統,“我們正在努力把它建好。”
據悉,2023年4月,“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一期工程正式啟動。2024年2月3日,由李德仁擔任首席科學家研制的“東方慧眼”高分01星成功發射,順利實現業務化運行。未來,數百顆衛星將形成一個“星網”,多角度對地遙感,實現“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