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希卡隆島是科伊瓦島國家公園的一部分,這里植被茂盛,是很多動物的家園,白臉卷尾猴和科伊瓦島吼猴就生活在這里。
由于是海島,這里也是科學家研究靈長類動物最好的天然實驗基地。
有一天,科學家突然發現安置在島上的攝像機,拍攝到卷尾猴背著吼猴幼崽的畫面,覺得非常奇怪。
白臉卷尾猴和科伊瓦島吼猴同處一個島嶼,但兩者飲食上有差異,加之島上食物豐富,按理說它們不是競爭關系,生活中幾乎是沒有任何交集的,為何突然出現如此怪異的互動行為?
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研究人員甚至還腦補了一出“童話故事”:
“一只善良的卷尾猴看吼猴父母帶孩子辛苦,于是幫它們帶孩子,就讓吼猴寶寶騎在背上,逗寶寶開心!”
又或者是:“吼猴寶寶和父母走散了,被卷尾猴發現,好心領養它。”
在動物界,跨物種領養罕見,但還是有的,因此科學家們剛開始認為領養的可能性更大。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團隊專門立項研究了,研究結果發表在2025年5月19日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事實證明,背后真相遠沒有想象中美好,而是丑陋的!
“小丑”卷尾猴因為無聊“綁架”幼崽
第一時間,團隊搜索了過往攝像機拍攝到的照片和視頻,總共發現4個背著吼猴幼崽的卷尾猴身影,經過仔細比對,發現是同一只卷尾猴背著4只不同的吼猴幼崽,團隊將其命名為“小丑”。
小丑是一只亞成年雄性卷尾猴,通常跨物種領養大多涉及雌性,而小丑是雄性,領養的解釋略顯牽強。
于是團隊將研究時間拉長了,隨后又查看了5個月后和15個月后的攝像機資料,發現:
除了“小丑”卷尾猴外,還有另外4只亞成年雄性卷尾猴也會背著吼猴四處走動;
被背著走的吼猴幼崽總共有11只,最久的被卷尾猴背了9天,但結局都很慘,其中4只已經死亡,科學家推測剩余7只幼崽大多命運相同,離開父母只能無奈抓住卷尾猴毛發到處跑,之后會被活活餓死。
△ 背上的吼猴剛出生不久
因為卷尾猴根本沒有好好照顧它們,沒有喂養幼崽(無奶),也沒有和它互動,更不會給它梳理毛發,似乎,背上的吼猴幼崽更像是一個“活著的掛件”;
與此同時,有人報告看到吼猴父母在樹上悲傷地呼喊自己的孩子。
結合以上種種,研究團隊駁斥了卷尾猴領養吼猴幼崽的說法,認為“偷盜”或“拐走”更為貼切。
△ 吼猴
至于原因,科學家也很無奈。
因為這么做其實對卷尾猴沒有實際好處,相反從吼猴父母那里偷走幼崽,還有很大風險,因為成年吼猴的體重幾乎是卷尾猴的3倍。
吼猴父母發現孩子不見了,也會來搶奪,但卷尾猴會群體擊退它們,最終吼猴父母也只能放棄。
為此,科學家的解釋是:“沒有好處,還有風險,參與的還都是亞成年雄性,只能說是卷尾猴吃飽太無聊了!”
也正是無聊,科學家還意外記錄了一次“偷娃”熱潮,最先發起的是“小丑”卷尾猴,過了幾個月其他雄性卷尾猴也紛紛效仿這種“偷盜行為”。
△ 用石頭敲食物
有趣的是,科學家還發現,流行偷盜吼猴幼崽的卷尾猴,和島嶼上會使用工具的卷尾猴是同一批。
科學家會在這里做研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里的卷尾猴會使用工具。
科伊瓦島國家公園由三個島嶼組成,三個島嶼上都有卷尾猴。
科伊瓦島上,雌、雄卷尾猴都會使用工具,而希卡隆島上,只有島上特定區域的雄性會使用工具,已經觀察到它們會用石器來敲碎堅果和貝類,這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
恰巧,偷走吼猴幼崽的也是這些雄性,科學家在島上其他(未使用石器的卷尾猴)生活區域額外部署了47個相機,均未發現偷盜幼崽行為。
如此巧合,進一步印證了卷尾猴“無聊作案”的動機。
想想也很合理,在一個孤島上,沒有捕食者,食物又充足,卷尾猴們過著相當舒適、輕松的生活,可能缺乏刺激,太無聊了,才會興起這種怪癖。
最后
其實,動物界的“偷娃狂魔”,不止卷尾猴一個,南非的狒狒也會這么做,它們更狠,偷的是獅或豹的幼崽。
它們的結局和吼猴幼崽是一樣的,被偷走后,狒狒將其當作玩具,一會抱到樹上,一會丟來丟去,最終幼崽會因為虛弱而死亡,死后還有可能被狒狒吃掉。
被偷走的小獅子
相比于卷尾猴的“無聊動機”,狒狒的理由倒還能理解。
科學家認為狒狒是為了“將危險扼殺在搖籃里”:獅子和豹成年后必然成為狒狒的捕食者,既然你長大后要吃我,那我還不如小時候就將你殺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