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22日消息,據媒體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彥教授團隊在非接觸式房顫監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基于毫米波雷達感知技術的新型診斷系統。這項創新技術首次實現了大規模人群的非接觸式高精度房顫診斷,為心血管疾病早期篩查開辟了新途徑。
房顫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發病率持續攀升。在亞太地區,2023年患者人數已達8000萬,其中中國患者數量位居首位。我國成年人群房顫患病率為1.6%,其漸進性發展特點使得早期診斷尤為關鍵。
傳統心電圖檢測雖然準確,但受限于短暫的檢測時間和房顫的無癥狀間歇性發作特點,往往難以及時發現病情。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利用心臟電-機械耦合機制,通過毫米波雷達捕捉房顫引發的異常胸壁位移。面對機械運動病理學解讀的挑戰,團隊開發了基于知識遷移的網絡架構,將百年心電診斷經驗轉化為機械信號識別能力。
該系統在6258例臨床試驗中展現出卓越性能,靈敏度達0.844,特異度達0.995,不僅能提前預警高風險患者的房顫發作,還可精準追蹤治療后的病情變化。
這項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雷達信號處理算法,可檢測毫米級心臟機械運動;創新的AI模型訓練方法,通過電-機械耦合機制實現精準診斷。該系統的非接觸式特性使其能無縫融入日常生活場景,支持從健康監測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服務,有望推動心血管健康管理進入智能化、個性化新時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