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為目標,位于江蘇溧水區白馬鎮的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稱“南京國家農高區”),正在發揮哪些優勢?
在2025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舉辦前夕,第一財經走訪了南京國家農高區。
“長三角區域有多家涉農高校,農業科技資源也很豐富;推動農業科技資源從‘試驗田’真正轉化落地成產品,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南京國家農高區管委會科技創新部副部長朱韓峰告訴第一財經,首批次收集了長三角區域內的3000余項技術成果,篩選后有約650項技術成果在中心的交易平臺上進行推廣,“這些農業和生物領域的技術不只是適用于長三角,在我國北方甚至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區都適用。”
南京國家農高區于2019年11月正式獲國務院批復,總面積145.86平方公里,是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農高區。現階段,南京國家農高區已聚集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7家高校院所入駐,與32家涉農高校院所開展農業科創合作;擁有國家及省市科研平臺101個,131家企業入駐國家級星創天地。
在南京國家農高區,綠色智慧農業是主題,生物農業是主導產業,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農產品特色加工、農業科技服務等是協同板塊。與此同時,南京林業大學“碳谷”項目、中國科學院“伏羲農場”項目、農業部農機化所智能電動機領域技術創新中心也將逐一在區域內落地。
“在這里,我們推行‘農光互補’的概念,用光伏發電(采用懸空架高設計,模擬出適合植物生長的光照環境)的綠色低碳模式來賦能農、林、牧、漁的種植和培育;現已套種葡萄、無花果、生菜等在內的10余個果蔬品種。”作為綠色智慧農業的代表,深能南京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路表示。
汪路稱,農業的迭代難度很大,有的大田農作物一年只有一季收成,其技術試驗周期就會變得很長。為此,農光互補項目在“選育”環節就邀請了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專家進行支持,比如,在葡萄品種選育上,專家根據葡萄品種的生長情況、口感、產能等最終從10個品種中篩選出3個品種進行大規模種植。
大規模種植后如何進行銷售?汪路告訴記者,以種植基地的蔬菜為例,其產能在疫情前能達到500斤/天,每年營收約為150萬元。但近年來三色堇的銷路會更好,“一般用于餐廳擺盤,銷售地主要是上海,每天的銷售量在7000~8000朵,批發價格在0.15元至0.2元/朵”。
南京國家區內,主導板塊生物農業展示區 鄒臻杰/攝
記者同時獲悉,在主導板塊生物農業領域,南農1632、南農99-6、蘇豆7號等一批來自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的技術成果也得到轉化,多以大米、黃豆的產品形式銷往長三角各城市與全國。下一步,新型抗生素研制、農業固肥資料循環處理等則是該領域發展重點。
下一步,南京國家農高區還將落地哪些前沿農業科技項目?
南京國家農高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湯志斌透露,“碳谷”項目擬入駐創新港3號樓裙樓1~4層,后續會以生態林業與雙碳研究、林木生物質低碳高效利用、林木生物育種產業等主題持續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
朱韓峰也告訴記者,“伏羲農場”項目籌備工作已結束,雙方將進入協議簽署階段。“該項目的牽頭主體是中國科學院,項目內容是農業生物基因表型組學技術的轉化落地。該項目將通過智慧化農機設備的運作,并結合AI(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來實現種植生產在信息空間的推演和仿真,這一方案將讓我們的農業作物生產變得可預知、可控制。”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