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賈淘文
在日前閉幕的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海明全新力作《敦煌藻井》系列作品亮相展會,觀眾在博覽會現場通過欣賞隴派琺瑯技藝營造出的絢麗畫面,開啟了一場縱橫南北、穿越古今的“敦煌夢”。其中,作品《琺瑯敦煌四方佛藻井》榮獲百鶴杯“百鶴獎”。

圖為李海明大師創作場景。
李海明大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的從業者搭建了技藝展示與學習交流的平臺,業內最新的工藝、技法、材料、創意皆匯聚于此,不僅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成就,更為傳統非遺技藝的創新與傳承增添了動力,指明了方向。甘肅工美展團作為連續5屆參加博覽會的“全勤生”,始終伴隨著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發展腳步,見證了博覽會取得的矚目成果。隴派琺瑯以展現敦煌、絲路、黃河等甘肅文化元素為核心,以獨特的色彩運用、精湛的掐絲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融入琺瑯工藝,將傳統文化與西北風土人情完美融合。
李海明說:“再一次登上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藝術殿堂,我的內心充滿了激動與感慨,此次參展不僅是一次展示隴派琺瑯藝術魅力的絕佳機會,更是一次與同行充分交流學習的過程。在各種文化理念與創意的相互碰撞交融中,將促使我對隴派琺瑯的傳承與發展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感悟。希望更多觀眾與業內專家學者通過隴派琺瑯藝術了解甘肅,了解敦煌,讓更多來自祖國大西北的珍貴文化遺產與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據了解,隴派琺瑯技藝是將傳統宮廷御用琺瑯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創新藝術形式,在業內有著“昔日帝王物,今朝雅君藏”的美譽。隴派琺瑯主要由白描、掐絲、著色及掛釉等十道工序構成,白描是掐絲琺瑯的靈魂,掐絲是骨骼,著色是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呈現出獨具風格的藝術效果。李海明大師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可以將一百多種天然礦料配比成三千多種琺瑯釉料,并成功攻克了琺瑯壁畫長期保存產生的釉料脫落問題。

《琺瑯敦煌四方佛藻井》
李海明對記者說:“敦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此次,我們在本屆博覽會上展出的《敦煌藻井》系列作品,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精湛的工藝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復雜精美的花紋、流光溢彩的色澤,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隴派琺瑯的獨特韻味,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將為甘肅工美產業的發展贏得極高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其中,《琺瑯敦煌四方佛藻井》取材莫高窟一四窟晚唐時期藻井,該作品完美傳承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更在現代設計理念的引領下,實現了藝術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琺瑯飛天藻井》的創意靈感來自莫高窟初唐時期藻井,整個作品不僅保留莫高窟三二九窟飛天藻井的原始風貌,更通過掐絲琺瑯的獨特工藝,賦予敦煌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
李海明認為,當今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與大發展,隴派琺瑯藝術若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勇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甘肅本土文化資源,將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元素融入作品創作中,使隴派琺瑯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能夠更好地傳播甘肅文化;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新的材料、工藝和表現形式,迎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利用全新設計理念,開發出更多符合當代人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的產品。
“相信本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必將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必將為隴派琺瑯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我們將在今后的創作中,繼續秉持創新精神,不斷探索新工藝、新技法,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通過現代師徒制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隴派琺瑯技藝傳承與創新事業中,為這門古老的技藝注入新的活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入挖掘甘肅文化內涵,開發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并加強與其他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隴派琺瑯的品牌影響力,讓隴派琺瑯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李海明大師如是說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