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11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犏牛,標志著我國在高海拔克隆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一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及東北大學等機構聯合攻關完成,為青藏高原畜牧業提質增效和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犏牛是牦牛與黃牛的雜交品種,被譽為青藏高原的“全能選手”。它兼具牦牛的高原適應能力和黃牛的高產乳肉性能——成年犏牛年產奶量可達普通牦牛的2-3倍,乳脂率較黃牛提高15%以上,同時具備優異的產肉效率和役用能力,經濟價值遠超普通高原牛種。
然而,由于雄性不育的特性,犏牛的優質基因難以自然遺傳,傳統人工雜交方式成本高昂,嚴重制約了規模化養殖發展。
此次克隆實驗采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科研團隊從一頭9歲優質犏牛的耳緣提取體細胞,將其細胞核移植到黃牛的去核卵母細胞中,構建克隆胚胎后植入代孕犏牛體內。
在高原低溫低氧的極端環境下,克隆犏牛最終通過剖腹產順利降生,體重達26公斤。經基因檢測確認,其遺傳特征與供體犏牛完全一致,目前已健康存活超過兩個月。這一突破意味著高產、抗逆等優良性狀可實現穩定遺傳,為犏牛規模化繁育提供了可能。
該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解決了犏牛種質資源保存難題,也為藏羚羊、野牦牛等高原瀕危物種的基因保存和種群恢復提供了新思路,為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筑起了一道科技屏障。未來,該技術有望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助力高原種業振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