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毅、副主任醫師趙逸凡團隊開發并驗證了一套特殊算法,可通過標準12導聯心電圖波形高精度識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變血管。相關研究發表于《英國醫學雜志-數字健康與人工智能》。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血管急癥,特別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臟科醫生在救治該疾病時強調爭分奪秒。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越早發現心梗癥狀、越早精準定位發生堵塞的病變血管、越早開展醫學干預,患者預后就越理想。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存在明顯的時間依賴性,快速救治和延遲救治的患者死亡率可相差5倍之多。
由于受冠狀動脈解剖變異、側支循環變異以及醫生臨床經驗的差異等影響,基于心電圖波形定位梗阻血管的準確性存在偏差。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AI)解析心電圖波形系統有望顯著縮短急診決策時間,優化治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后。
近年來,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但利用AI進行STEMI心?;颊叩募痹\策略優化還缺乏系統的研究。這項最新研究有望推動未來硬軟件相結合的AI急性心梗數字化診療解決方案。
識別心臟缺血的病變血管是及時有效救治的關鍵。張毅表示,研究團隊收集了近3000份原始心電圖數據,選擇冠脈造影作為診斷金標準,并從中優選出近700份病變血管明確的STEMI心電圖作為訓練語料喂給AI,教會AI快速準確識別心梗發生并精準定位。
張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硬件方面,團隊已成功研發一款可穿戴的12導聯心電背心(保心衣),該硬件產品已獲得國家II類醫療注冊證書并量產上市,穿上背心,心電信號自動傳輸到云端,云端軟件自動預警心肌梗塞發作和惡性心律失常;在軟件方面,團隊建立了超過1萬份心梗術前心電圖原始數據,以心梗急診手術圖像和病史作為標測。
目前,該團隊正在集中收集來自各合作單位的心?;颊咝g前原始心電圖數據,擴展研究的數據量,推進下一步心梗定時的臨床研究,并在更廣泛的人群中驗證該心電圖 AI的心梗預警系統的普適性和實用性,實現12導聯可穿戴心電背心 人工智能心梗定性、定位、定時的預警軟件的結合。
未來,該系統將對高危人群和術后患者進行高效預警,早期識別心梗,降低心梗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風險;還可能針對基層醫院及心梗救治經驗不足的醫院,可提高院內急診/胸痛中心對急性心梗的識別能力,改善心梗患者預后。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