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47歲女性患者在體檢時發現自己結腸出現了可疑病變后,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我這種情況需要開刀嗎?會不會很嚴重?”這樣的疑問和擔憂,正是許多消化道疾病患者共同的心聲。
令人欣慰的是,在臨夏市人民醫院執行醫療援助工作的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田洪霞,為這位患者實施了該院首例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精準切除了早癌病變部位,讓患者免除了開腹手術的痛苦。而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也填補了臨夏市人民醫院在內鏡微創治療領域的技術空白,正式邁入“三級手術”技術梯隊,也為該轄區消化道早癌患者提供了更高效、精準的診療選擇。
據悉,這臺手術歷時僅30分鐘,田洪霞帶領援助醫院團隊通過內鏡精準定位病變部位,在粘膜下層注射生理鹽水使病變隆起,隨后用專用電切圈套器完整切除病灶。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中無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患者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活動。病理檢查證實,切除的病變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屬于早癌階段,且切緣干凈,達到了治愈性切除的標準。

對于患者而言,這項新技術的開展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就醫便利。以往類似病例往往需要轉診到省級醫院,甚至要接受創傷較大的外科手術。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質量的微創治療,不僅節省了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了治療帶來的身心負擔。這位患者在術后復查時也由衷地感慨道:“真沒想到現在技術這么先進,不用開刀就把病治好了,真是太感謝田醫生了!”
在這項技術成功開展的背后,是田洪霞持續的努力。田洪霞不僅手把手帶教當地醫生掌握操作技巧,還協助完善了從病例篩選、術前評估到術后隨訪的整套流程。目前,當地醫院醫生已逐步獨立開展EMR手術。這種“授人以漁”的幫扶模式,真正實現了優質醫療技術在當地的扎根落地,也為后續開展更多內鏡四級手術(如ESD)奠定了技術基礎。
“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這是田洪霞常掛在嘴邊的話。她表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檢查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消化道早癌得以在萌芽階段就被發現。而EMR技術的應用,讓這些患者能夠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EMR技術是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核心治療手段,適用于高級別瘤變、早期胃癌、結腸息肉等病變。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能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
田洪霞也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那些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長期吸煙飲酒、喜食腌制食品的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尤為重要。很多早期消化道腫瘤并沒有明顯癥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通過規范的篩查,可以在疾病早期就及時發現并干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