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去挑戰美元,但我們應有一般的世界強國該有的貨幣地位。”12月22日,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啟航·2023金融強國論壇”中指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優質金融服務,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黃奇帆看來,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既是一個戰略要求,也符合金融強國的內在需求。
黃奇帆將世界貨幣在全球的地位分為三個檔次。一是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強國,貨幣地位差不多占了全球貨幣比重的58%,全球各個國家儲備的貨幣里,美元的比重占到58%。
二是一般的經濟強國。比如歐共體、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等,這些國家的貨幣地位基本上跟GDP比重一致。以日本為例,日本在1975年到1980年的時候,作為世界經濟強國,GDP比重占全球15%左右,日元在全球的貨幣比重占13%。
三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GDP總量占全球GDP的50%以上。但是這些國家全部的貨幣比重只占全球5%,GDP地位和貨幣地位差了10倍。中國GDP現在18萬億美元,差不多占全球GDP的20%,但貨幣地位占2%,在發展中國家5個點中占了2個點,幾十年一直沒變。
“中國要走向世界經濟強國,但如果我們的貨幣地位還是2%沒變,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即成為經濟強國但金融在世界上還是弱國。”基于此,黃奇帆認為,要加快、加強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人民幣在世界的貨幣比重、地位逐漸提高,“比如在2035年、2050年,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當中,在全球貨幣的比重從現在的2%、3%逐漸增長到跟我們GDP在全球的比重大體相當。”
黃奇帆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許多渠道。比如,增加貨物貿易進口、增加服務進口,使得我們進出口的順差逐步成為進出口平衡。“在進出口平衡過程中,甚至某些年份進口大于出口,這個過程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黃奇帆說。
在此過程中,還要推動大宗物資進口用人民幣定價。黃奇帆認為,大量商品進口用人民幣支付,實際上就把人民幣支付轉移到了全世界。大國之間不一定做任何交易都要用美元做中間貨幣。
據央行此前發布的《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共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過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有效協議為29份,互換規模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
“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和幾十個國家形成了主權貨幣互換。意思就是這些國家和我們完全可以把兩國貨幣進行直接交易,那么在這個意義上,人民幣的地位就會更好的提升。”黃奇帆稱。
此外,黃奇帆表示,“我們在‘一帶一路’上應該盡可能用人民幣投資和貿易,我們現在跨境貿易人民幣清算占22%,但跟‘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和貿易,人民幣交易只占5%。”
黃奇帆指出,原因是“一帶一路”國家的貨幣基礎設施比較差,人民幣到了那邊無法回流,也無法使用。他認為,應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幣回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一帶一路”國家更多用人民幣交易,甚至“一帶一路”國家70%、80%都用人民幣去交易。
另外,他指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還要加大離岸人民幣的資金池,加大外資到中國市場投資額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市場觀點認為,如果不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人民幣不可能成為貨真價實的硬通貨,不可能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這個話也對,也不對。”黃奇帆強調,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絕不是現在要推進的事,是一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有序推進過程中,比如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跟我們GDP的國際地位基本一致時,才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的時候。
“自由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標志,但不是要用一個標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如果我們現在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可能出現中國老百姓到外面兌換美元,中國金融外匯會出問題。”黃奇帆稱。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