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房建業務縮水等影響,建筑企業面臨業績壓力。
天風證券近日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CS建筑板塊實現營業收入39619.05億元,同比下滑5.52%;實現歸母凈利潤912.76億元,同比下滑6.03%,收入增速自2022年以來持續下滑。
行業營收和利潤整體下調之際,即便頭部八大建筑央企,也未能“獨善其身”。期內,收入正增長的僅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歸母凈利潤正增長的僅中國建筑、中國化學和中國能建。
在業內看來,受內外環境綜合影響,建筑行業正在開啟深度整合。八大建筑央企雖然整體市占率高,但內部分化也較為明顯,部分企業面臨現金流、應收應付款等多重壓力。
巨頭的壓力
當前,國資委對央企的考核總要求是“一增一穩四提升”,即利潤總額穩定增長,資產負債率保持總體穩定,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現率同比提升。
不過,自2024年開始,建筑板塊的業績壓力開始凸顯,幾大建筑央企也有調整壓力。
華泰證券報告稱,2024年CS建筑板塊營收同比下降4.10%,這是行業自2015年到2024年近十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收同比下滑,同期歸母凈利潤也同比下降14.4%。
如果按國資委考核指標衡量,去年主要八大建筑央企(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能建、中國中冶、中國化學),普遍存在營收、利潤、現金流壓力,共有5家利潤總額下滑,7家資產負債率上升,凈資產收益率均下滑......
到2025年上半年,幾大基建巨頭的“賺錢壓力”依然存在。
新簽訂單是基建公司的業務基礎。上半年,中國建筑新簽合同額2.5萬億元,同比微增0.9%。中國中鐵也是萬億量級,新簽合同額約1.11萬億元,同比增長2.8%;中國鐵建、中國中冶則出現下滑,上半年新簽合同額分別為1.06萬億元、5482億元,同比下降4.04%、19.1%。
從營收規模看,WIND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位居前列的為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冶、中國能建、中國化學,營收分別為11083.07億元、5110億元、4891億元、3370億元、2927億元、2375億元、2120億元、904億元。
歸屬母公司凈利潤方面,期內八家企業分別錄得304億元、118億元、107億元、95億元、54億元、30億元、28億元、31億元。同比來看,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實現正增長的僅中國建筑、中國化學和中國能建,收入正增長的僅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
如果看業績下滑幅度,中國中冶上半年收入同比降低20.51%,歸母凈利潤同比降低25.31%,是頭部央企中調整明顯的。此外,中國能建的營收降幅達到9.17%,中國中鐵、中國交建、中國電建的凈利潤降幅都超過10%,其中中國中鐵降幅達到17.16%。
建筑行業為何業績承壓?前述報告稱,房地產施工下滑、傳統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導致收入承壓,而費用剛性、回款壓力增加導致賬期拉長,企業計提減值壓力增大,影響了盈利能力。
龍頭企業中國建筑保持住頭部地位,但同樣面臨收入下滑的境地。上半年該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11083.07億元,同比下降3.17%,這是近五年來,中建首次出現中報營收下降?!笆芊康禺a行業深度調整、公司房建業務結構調整等內外部影響,營業收入下降?!?/p>
具體來看,上半年中國建筑的基建業務較為穩定,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0%,營收同比增長1.5%,房地產開發營收也實現同比增長13.3%;但“房屋建筑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同比下降2.3%,營收同比下降7.1%,這一核心業務營收下滑拖累了整體業績。
中國交建管理層也在業績會上表示,期內境內收入同比下降6.6%,主要是項目資金到位率不及預期、公司嚴控墊資施工風險,導致部分項目暫緩、合同轉化率下降,以及房地產關聯業務收縮等影響;另一方面,海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1%。
改善現金流是當務之急
自去年以來,各大建筑央企的另一工作重點,是改善“現金流量表”。一位頭部建筑央企內部人士透露稱,集團今年對墊資項目極為嚴控,甚至暫停了一些項目付款,目的是改善現金流情況,同時要加大對相關應收資金的回收力度。
不過,從中報數據看,建筑央企的經營現金流出規模、應收賬款等指標依然不容小覷。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冶、中國能建、中國化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828億元、-796億元、-794億元、-773億元、-511億元、-219億元、-134億元、-100億元。
一般而言,建筑企業在年末前會收回不少款項,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情況也會出現好轉。但僅從中期情況看,有的企業如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冶、中國能建,中期經營性現金流出同比有所收縮,中國中鐵、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化學則出現擴大。
中國中鐵表示,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多流出102.98 億元,主要是部分工程項目業主資金支付延緩,同時,為保障生產經營的有序推進,公司支付供應商款項。
受行業施工模式影響,建筑央企對業主會存在大量等待收回的資金,且應收賬款賬期通常較長;同時,建筑央企會通過項目分包的形式,轉嫁資金壓力,下游分包商的工程款、材料款等則構成其應付賬款,通過對下游資金占用的方式,轉移經營壓力。
截至2025年中期,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冶、中國能建、中國化學的應收賬款分別達到3720億元、2975億元、2420億元、1552億元、1509億元、2244億元、990億元、386億元,八大建筑央企應收賬款總計15796億元。
從應付賬款看,同期八家公司該數值分別為9156億元、7790億元、5387億元、3992億元、2590億元、3574億元、1998億元、920億元,總計35407億元。這些規模較為龐大的應付賬款,一方面體現了頭部建筑央企在資金占用上的話語權,也構成未來隱形的經營壓力。
整體而言,建筑央企在現金流、負債率管理等方面,還需要持續經營、避免風險。
以中國中鐵為例,上半年該集團應收賬款余額為2975.15億元,較上年期末增加 513.21億元,增長 20.85%,主要因業務規模正常帶動、部分工程項目業主付款滯后。此外,短期借款1287.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59.45億元,但貨幣資金余額下降至1942.25億元。
東吳證券表示,從上半年建筑中報看,收入和利潤仍然承壓,現金流有所改善,基建和地產投資弱勢下使得板塊整體承壓。內外部環境方面,建筑業施工有所放緩,新訂單指數仍然低迷,基建投資端增速有所放緩,部分專業工程領域表現相對較好。
不過,近期城市更新、重大基建投資項目的關注度持續提升,東吳證券表示,中央財政發力和資金支持的落地,有望加快重點工程實施進度和實物工作量形成,對城市更新推動和區域需求拉動值得關注,穩增長政策仍有加力的潛在空間。
天風證券表示,政府主導下的基建投資,仍然是完成經濟增長目標的必然要求,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基調的確定,在“專項債 財政赤字”加持下,2025年基建資金層面有望迎來較好改善,重點關注水利、鐵路和航空等重大交通領域建設。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