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發起提問:
蛇除了頭和內臟,全身都是肌肉,還沒有像魚那樣的肌間刺,它們怎么會進化成這么這么適合被吃?
以下是我的回答:
只能說碰到智人,還有什么動物是不適合被吃的嗎?
扇貝長成這樣:
別的動物碰到扇貝估計都以為它只是石頭,即便知道它內部有美味的蛋白質,它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吃。結果到了人類這里,扇貝變成這樣:
海膽長這樣:
這算是真正做到把尖刺武裝到牙齒了吧,但是在人類廚師面前,它變成這樣:
還有河豚:
它鼓起來的時候,別的動物咬都沒法咬,就算能咬得動,河豚毒素也會立馬教那些掠食者做人,但是河豚對人來說最終還是變成了美食。
其實,我覺得蛇和這些動物一樣,是明確表示自己不希望被吃掉的,但它們依然被吃成了需要國家明令禁止食用(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都不允許食用)。
蛇有多不希望自己被吃掉?
我從來沒有吃過蛇肉,但是我親眼看過很多次殺蛇和煮蛇,蛇從兇猛的、活蹦亂爬的、不顧一切向靠近的人發起攻擊的肉變成餐桌上的美食,處理起來一點也不容易。
你得先小心翼翼的把蛇弄死,因為它們真的沒有恐懼之說,無論如何都會反抗。
弄死之后,蛇頭依然會有條件反射咬人的風險,所以你還得小心翼翼地把蛇頭綁起來,然后掛在桿子上(民間做法)。
掛好后,就是要揦開它的肚皮,蛇的內臟幾乎填充它們整條身體,所以要去除掉相當一部分不能吃的,這點上,許多魚可食用的部分都比蛇多得多。
△ 這是蛇的經典結構,它們全身上下到處都是不好吃的內臟部分
另外,蛇膽還不能讓它破損,不然的話,據說會影響整條蛇烹飪后的味道,有時候吃蛇的人也會覺得蛇膽是絕佳補品,弄壞的話太苦了,難以食用。
蛇的鱗片像魚鱗一樣很堅硬,烹飪前還需要給它去掉才行,通常是整條蛇皮一起剝掉——這是相對簡單的做法,也有人選擇選擇只弄掉鱗片——這個操作起來估計不會太容易。
蛇的烹飪也不像其它肉那樣只要最樸素的烹飪手法,就能很好吃,我看到蛇的烹飪方法基本都是各種上猛料的,各種調味料不要錢似的往里倒。
最最關鍵的一點,我真的沒見過有什么普遍用來吃的動物,比蛇有更多寄生蟲的。
我以前真的是一點都不害怕蛇的,直到有一次看到一條切開的蛇那種要爆出的寄生蟲,從此對這種動物產生了陰影,直到今天都沒有克服。
據說,河蚌的寄生蟲也很多,不知道和蛇有沒有一拼。
所以,我們不談許多蛇具有致命毒液,死了都還會咬人,蛇這種動物真的適合被吃嗎?
明顯不是很適合,但它們碰到智人,無奈也只能被端上餐桌了。
△ 各種形狀的肌間刺
為什么蛇沒有肌間刺?
至于蛇怎么沒有肌間刺,其實也并不是所有魚都長著這種讓人難進食的小刺的。
我很小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教我辨別海魚和淡水魚,有很多小刺(存在肌間刺)的魚就是淡水魚,只有一根主刺的(包括脊柱、肋骨、鰭條)就是海魚。
雖然并不是所有海魚都只有一根主刺,也不是所有的淡水魚都有很多肌間刺,但對于我們經常食用的魚來說,這個判斷方法預估80%以上都正確,不信你可以隨便找一幾條魚來試試。
肌間刺是一種附著在肌肉間的的小骨頭,這些骨頭并沒有與脊柱相連,是獨立存在的,它們的作用就是為更多、更小的肌肉提供附著點,從而讓魚能夠更精細和靈活地控制身體。
在淡水的環境中,水草,石頭等障礙物太多了,很多魚都需要更靈活的身體才行,以便實現快速剎停和瞬時轉彎,所以許多淡水魚都擁有肌間刺,特別是被我們養殖的那幾種淡水魚(鯽魚、鯉魚、草魚等),都有這種讓人討厭的刺。
海洋中,特別是深海中,環境非常開闊,魚不需要那么靈活,相反它們承受更大的壓力,需要更大的骨頭來支撐肌肉才行,所以確實很多海魚都是沒有肌間刺的。
蛇是不是魚,它們是陸地的四足動物(即便它們四肢已經退化了),而四足動物本來就沒有類似肌間刺的特征。
這是因為陸地動物要對抗重力,肌間刺這種東西在不需要對抗重力的情況下,可以提升肌肉的靈活性,但是一旦需要對抗重力,它就會變成累贅,它不僅難以提供靈活性(因為運動方式的改變),還會增加重量。
所以,在食用方面,蛇的肌肉和骨頭情況再正常不過了,沒啥稱得上適合被吃的。
最后:
我覺得真正適合被吃的是蝦,這玩意頭一剝,蝦線一挑,全身就都剩Q彈的肌肉,我真的想不到有哪一種動物像蝦這么容易把不好食用的部分去除的,蝦的唯一障礙是那個外殼,但是煮熟之后,這個殼也是輕松拿捏。
我之前寫過蝦為什么這么適合被吃,主要是因為它們進化成通過彈射來躲避捕食者,它們需要極強的瞬間爆發力,而這需要大量的肌肉。
所以它們身體完全被肌肉填充,而內臟這些則被安放在了頭部,只有一條細細的蝦線貫穿全身(消化系統)。
詳細內容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回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