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渾濁的洪水裹挾著枯枝敗葉,咆哮著漫過榕江縣城的街道。6月28 日,社區工作人員舉著喇叭在街頭奮力呼喊:“快撤離!往榕江二中安置點跑!”居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水中奔走。
此時,這座能容納 5000 人的全縣最大安置點,成為 4400 余名受災群眾的堅實港灣。截至7月1日,白天共有90余名群眾在此居住,晚上則有130余人。

白天,不少群眾握著鐵鍬、扛著掃帚回到滿是泥濘的家中,仔細深度清理每一寸角落,購置新的鍋碗瓢盆等物資,為重啟生活做好準備。夜幕降臨時,榕江縣第二中學臨時安置點的燈光準時亮起,又成了大家安心休憩的溫暖港灣。
“早上10點多一聽到社區工作人員大聲喊撤離,我就趕緊跑,在路上聽人說榕江二中這里的安置點條件很好,我就拼命往那邊趕,最終在洪水到來之前到達。”再次回憶起撤離的場景時,平時心態很好的陳英瞬間落下了淚花。
“早餐有牛奶喝,中午和晚上水果也有供應,我在這里住得很安心,睡得也很踏實。”56歲的居民陳英,6月28日隨著大批群眾轉移到榕江二中。
書聲瑯瑯的教室化身為被淹居民的臨時家園,有的戴著耳機刷短視頻,有的細心整理著折疊床的被褥。角落里,幾名孩童蜷在家長懷中酣睡。

榕江縣第二中學的廣場上,一頂頂藍色帳篷整齊排列,厚實的棉被疊得方方正正,柔軟的毛巾靜靜掛在床邊,成箱的飲用水碼放得整整齊齊,每樣物資都承載著社會各界的關懷。
不遠處的醫療保障點里,數名醫護人員身著白大褂,目光專注而警惕,仿佛時刻準備迎接挑戰的戰士。各類醫療器械在桌上有序擺放,靜待使命召喚。

負責服務安置點的志愿者們也腳步匆匆,來回搬運愛心物資,臉上淌著汗水。他們用堅實的臂膀,讓受災群眾的日常需求得到細致妥帖的照料。
“洪災以來,政府部門全力保障轉移群眾的生命安全,每一位群眾都得到妥善安排,在安置點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榕江縣婦聯主席楊娟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戴正國 吳運鎮 楊曉波
編輯 戴正國
二審 歐陽章杰
三審 安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