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落實昆蒙框架:海洋保護地建設和南極公海生態保護”主題論壇上,保護國際基金會(CI)藍色自然聯盟共同主席洛爾·塞拉·卡茨作主旨發言。
洛爾·塞拉·卡茨通過視頻介紹了保護南大洋的重要性,以及南大洋在實現“到2030年保護30%海洋”這一目標中所作出的特殊貢獻。

洛爾·塞拉·卡茨通過視頻作主題演講。
“南大洋是我們星球的‘心跳’,驅動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眾多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輸送海洋養分、維系多樣野生動物種群的作用。同時,還擁有關鍵漁業資源,比如磷蝦?!甭鍫枴とたù恼f。
她介紹,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想維持一個具有韌性、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產力的海洋未來,就至少需要對30%的全球海洋實施有效保護。而這種保護還必須與對其余海洋區域的可持續利用相平衡,從而實現對海洋生命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雙贏。
洛爾·塞拉·卡茨說,《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框架》是對全球社會發出的一個強有力的行動號召。該框架中的第三項目標通常被稱為“30×30”,即到2030年,全球至少保護30%的海洋。但目前全球仍未走在實現30%保護目標的軌道上——現在只有8.6%的海洋受到某種形式的保護。
針對實現“30×30”海洋保護目標,洛爾·塞拉·卡茨說,該目標每年需要158億美元的投入,近期在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上,19個國家批準了《公海生物多樣性協定》(BBNJ),歐盟委員會宣布了10億歐元的新投資用于海洋行動。
“南極地區的保護關鍵就在于磷蝦,磷蝦是南極生態系統的絕對基礎。它們成群結隊地聚集成巨大的群體,甚至可以從太空中被看到?!甭鍫枴とたù恼f,南大洋的一切生命都直接或間接依賴磷蝦為食,因此保護磷蝦種群至關重要。
保護國際基金會(CI)藍色自然聯盟是一個全球倡議,致力于加快全球海洋保護的速度、規模和成效。聯盟通過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工作,目前與全球超過130個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推進有效的海洋保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金秋時 彭林元
圖/龍 永
編輯 胡桅可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