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跑出家門,屋后一聲巨響,一塊山上滾落的巨石砸在臥室的外墻上。要不是唐志維喊我,我可能都沒了。”58歲的張炳發提起昨日那可怕的一幕,心有余悸。

一塊山上滾落的巨石砸在臥室的外墻上。
張炳發提到的唐志維,是畢節市大方縣長石鎮楊柳社區杓柏寨地災點監測員。7月3日,唐志維發現山體崩塌風險,一邊組織群眾撤離一邊向黨委政府報告險情,在及時趕來的鎮村干部共同努力下,20分鐘內,隱患區域內群眾35戶92人及時撤離,成功避險。
20分鐘生死競速
7月3日17時20分,唐志維騎著摩托車從鎮上急匆匆趕回家。他剛到鎮上參加全市地質災害基層防汛能力提升專題視頻培訓會,滿腦子都是村里的地災險情。
在院壩邊停好摩托,習慣性一抬頭,看到屋后左側上方陡峭的馬滾坡上似乎有石頭滾落,仔細一聽,有石頭滾動的聲音。
“不好,山體要崩塌。”唐志維立即掏出手機給堂弟唐志猛打電話:“快,山體要崩塌,趕快通知山腳的幾戶人家快跑。”
隨后,唐志維通過電話向鎮國土資源所所長舒彬匯報:“舒所,我們這里山體要崩塌,請求支援。”
掛斷電話,唐志維想起58歲的鄰居張炳發,不知道在不在家,于是跑回院壩扯著嗓子喊:“張炳發,趕快跑,馬滾坡的巖頭要垮了。”
正在臥室里睡得迷迷糊糊的張炳發聽到唐志維的喊聲,翻身就往外跑。剛跑出家門,屋后一聲巨響,一塊巨石砸在臥室的外墻上。“好險。”張炳發嚇得臉色發白。
經事后查看,巨石有4至5噸重,屋后的陽臺被砸掉,外墻被砸出一個1米左右寬的大洞,一些碎磚碎石已經沖進臥室里。

巨石有4至5噸重,屋后的陽臺被砸掉,外墻被砸出一個1米左右寬的大洞。
看到張炳發脫險,唐志維又轉身沖進屋里,提起演練時預警用的大鑼和喇叭,一邊跑,一邊敲鑼,一邊用喇叭喊:“馬滾坡山體垮塌了,在家的趕快跑。”
另一邊,唐志猛接到唐志維的電話,穿起鞋朝著另外幾戶人家邊跑邊喊:“大家快跑,山體要垮塌了。”
跑到安全地帶的李桂芝心有余悸,“幸虧平時演練教過我們朝著哪個方向跑,如果跑反就完蛋了。”李桂芝后怕地說。
十多分鐘后,火速馳援的鎮村干部陸續趕到,組織村民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17時40分,危險區域內的群眾全部安全撤離,唐志維一抬頭,看到馬滾坡上煙塵滾滾,山崩地裂,巖體崩塌物滾滾而下。
看到鄉親們安全了,唐志猛才發現嗓子已喊啞說不出話來,一屁股坐在地上,雙腿發軟,心里一陣后怕。“當時來不及怕,只想著讓鄉親們趕快撤離危險地帶。”
妥善安置群眾
7月4日中午,記者來到地災現場,抬頭望去,坍塌的山體像一道刺眼的傷疤懸在寨子的頭上。地災威脅區域外已拉起警戒線,有人值班值守。長石鎮黨委書記楊榮祥說:“我們昨天晚上就拉起警戒線,安排人值守,擔心撤離的群眾悄悄返家。”
大方縣技術保障單位貴州地礦局114地質大隊技術人員馮騁介紹,經過初步測算,垮塌的山體高25米、寬6米、厚6米,垮塌物3000余立方米,垮塌的原因是山體的上部是堅硬石灰巖體,下部是松軟的泥巖,上硬下軟,抗風化能力弱,結構不穩定,容易解體崩塌。經過踏勘發現,山體崩塌的下方有部分崩塌堆積體,有再次發生地災的風險,需要進行應急處置。

“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對撤離群眾進行了妥善安置,其中19戶43人在村委會搭帳篷集中安置,16戶49人投親靠友。對集中安置的群眾我們積極保障他們的生活,確保群眾在安置點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楊榮祥介紹。
78歲的向啟珍想起昨天的事還驚魂未定,“暫時不能回家了,政府給我們準備了住處,準備了吃的,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向啟珍感激地說。
楊榮祥表示,下一步,待地災點應急處置完成,專家對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安排部署。
為什么能化險為夷
唐志維認為,20分鐘之內92人全部安全有序撤離,這得益于今年鎮里組織的4次地災安全疏散演練,才能讓大家在緊急時刻迅速按照平時的演練撤向安全的地方。

遠望地質災害方向。
“今年以來,長石鎮對地災防控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壓實責任,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將全鎮32個地災風險點落實到包村領導和干部的頭上;二是對坡腳、巖腳等疑似風險點進行全方位全覆蓋排查,做到心中有數;三是做好監測監控,每個風險點落實一名監測員,每天至少巡查一次,遇強降雨天氣,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楊榮祥說,“同時,我們堅決做到三個緊急撤離。”一是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隱患點強降雨時緊急撤離,二是隱患點發生異常險情時緊急撤離,三是對隱患點險情不能準確判斷時緊急撤離。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突發地質災害,長石鎮準備了充足的救災物資。目前,該鎮有帳篷73頂、折疊床212張、棉被480床、家庭賑濟包40箱……確保一旦發生險情,能第一時間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楊錦燾
編輯 劉思博
二審 趙昆 李劼
三審 劉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