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艷。受訪者供圖
□芮天舒祁績
隨著秋季學期正式開學,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教授吳艷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她主要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學、戲曲音樂以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領域的研究,在吳艷看來,南京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氣息濃郁,為傳統音樂傳承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發了她研究的興趣和教學的熱情。“我會將音樂置于文化、歷史和社會語境中進行審視。簡單來說,我不僅研究‘音樂是什么’,更研究‘人們通過音樂做了什么’。”吳艷說。
扎實研究,構筑淮劇解讀網絡
吳艷主持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有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與教育部社科項目多項。在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1部、譯著2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是吳艷持續多年的研究對象。她對這一地方劇種的研究興趣始于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導師帶領我們去泰州實地調研傳統音樂發展情況,當地文化館邀請淮劇表演藝術家、陳派唱腔創始人陳德林先生表演了一段淮劇。”
陳德林先生細膩多變的唱腔和極富表現力的表演讓吳艷深深著迷,激發了她的研究興趣。“我希望通過研究去回答一個問題:一個地方劇種如何在近現代中國社會中生存、演變與發展。”
她創新性地將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與戲曲田野調查相結合。在主持的《基于GIS的淮劇地理分布和流變研究》項目中,揭示了戲曲班社分布與方言區、水系網絡等地理要素的關聯性。
她帶領研究生持續調研走訪,通過《從“變”與“不變”看民營淮劇團的發展》等論文揭示民營淮劇團的生存智慧。“在調研中,我發現民營淮劇團展現了驚人的靈活性。它們穿梭于農村廟會、城市茶館、企業慶典、政府‘送戲下鄉’等多元演出場域,同一出戲的演出時長、劇情甚至唱腔會根據場域因地制宜,以適應聽眾的不同需求。”吳艷說。
在吳艷看來,這些研究共同構成了對淮劇這一地方戲曲劇種多層次、立體化的解讀網絡,為人們理解中國傳統音樂在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深刻而鮮活的樣本。
田野調查,提升學生科研能力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學。吳艷會給研究生布置“走向田野”的調查作業,讓他們前往夫子廟、甘熙故居、老門東等地,觀察一段民間藝人的表演,并嘗試分析其音樂如何與周遭的環境、游客的互動共同構成一個文化空間。
吳艷讓他們帶著三個小問題去思考:首先是聽聲音,比如旋律、節奏是怎樣的;其次是聽語境,思考這段音樂是在什么樣的場合出現的;最后是聽功能,它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哪些人參與其中,他們的感受如何……
像這樣的教學實踐讓不少學生倍感新奇,受益匪淺。
“吳老師要求我們必須長期跟蹤一個音樂社團或劇團,參與它們的日常排練、演出甚至經營,這極大增強了我們從現實痛點中提煉研究問題的能力。”正在攻讀研究生的楊雨欣說。她的同學何巖在一旁舉例:“比如看到傳統劇種觀眾老齡化問題,大家現在會想著去研究‘戲曲在Z世代中的接受障礙與破圈策略’。”
在吳艷看來,這樣的“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與生存策略,從而為它們的活態傳承找到更有效的路徑。
校外授課,做好音樂通識教育
吳艷始終認為,音樂是一門不可缺少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些年,她一直通過講座、授課等方式,向非音樂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普及中國傳統音樂知識。
她聚焦《梁祝》《春江花月夜》等經典作品,通過一次講座“精讀”一部名作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不僅僅是音符本身,也是表達自我、社會與文化的一種方式。
當有學生提出“聽不懂傳統音樂里的專業術語”時,她會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類比:“散板節奏像散文朗誦那樣自由,板腔節奏則像念律詩那樣規整。”
針對有學生認為“傳統音樂過時了”的看法,她會用國風音樂、影視游戲中的應用案例進行耐心解釋。“例如在游戲《黑神話:悟空》中,陜北說書就成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線索。”
“傳統音樂不是化石,而是可被重新闡釋、激活的文化資源。”了解到有非音樂專業背景的學生聽完講座后嘗試用電子音樂軟件重構一段昆曲唱腔,吳艷倍感欣慰。“他們不僅摸索著學會了音樂分析,更成為文化傳承鏈上的主動節點,讓傳統音樂中寶貴的文化基因能夠被記錄、理解并鮮活地傳遞下去。”吳艷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