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人工智能(AI)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近日,聯合國最新報告嘗試給出答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5月最新發布的《2025年人類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當前全球人類發展進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放緩,2024年全球所有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增長均陷入停滯。不考慮2020~2021年疫情期間的情況,今年預測的全球人類發展指數增幅是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值。
今年的報告以“抉擇時刻: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與可能性”為主題,探討了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轉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報告認為,在人工智能快速滲透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當下,應該重視且促進這一技術發展的潛力。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辦公室主任孔塞桑(Pedro Concei??o)表示:“未來數年,我們對技術轉型的政策抉擇將長期影響人類發展進程。若落實正確的政策并堅持以人為本,人工智能則可成為連接新知識、新技能與新理念的橋梁,從農民到小微企業,賦能多元群體,并確保技術紅利普惠共享?!?/p>
人類發展指數面臨反彈乏力
自1991年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發布人類發展指數。該指數以“人均國民總收入、教育水平和預期壽命”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計算方法得出的涵蓋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綜合指標,目的在于更全面、科學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并在年度報告中公布。
指數將當前193個國家和地區分為四類,HDI分數在0.8以上的為“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在0.799至0.700之間的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在0.699至0.550之間的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在0.55以下的則是“低人類發展水平”。截至2023年,愛爾蘭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一,指數達0.972。
在經歷2020年和2021年嚴重下滑之后,世界各地的發展進程都開始放緩,該指數的反彈正在失去動力。持續的地緣沖突、經濟復蘇乏力等,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桎梏。
同時,人類發展指數的進程極不均衡,“原本經過20年的穩步進展,人類發展指數上下限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差距已經調轉方向,但自2020年以來這一差距卻逐年加劇。今年,這一不平等現象連續第四年加劇。”報告認為,人類發展指數最低國家面臨的發展挑戰尤其嚴峻,主要緣于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債務危機惡化以及“無就業工業化”現象蔓延。
在面對全球發展速度放緩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現狀之際,報告強調,以人為本,可以幫助許多國家審視當前在對人工智能的極高期望和嚴峻的發展現實之間國際社會所陷入的發展困境。
利用AI重塑經濟與社會發展
報告提出,如果AI僅僅被視為早期部署自動化工作的數字技術的超級擴展,那么勞動力注定讓位給機器,發展的可能性將被進一步被侵蝕,“發展,更多地取決于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充分利用AI,重塑經濟和社會”。
報告援引全球民意調查數據稱,當前,AI的使用已相當廣泛,且預期加速。民眾對AI帶來的變革既保持理性認知,又懷有積極期待。即便在“中低人類發展水平”國家,70%的受訪者預期人工智能將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在未來一年內,將在教育、醫療或工作領域使用AI。從分年齡段的調查來看,全球范圍內,年輕人對AI可能導致其生活失控的擔憂程度低于老年人。
在備受關注的AI與就業方面,調查顯示,全球半數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但同時六成民眾依然對AI將為就業帶來積極影響持樂觀態度,認為AI將創造前所未有的新職業機會,僅有13%的受訪者擔憂人工智能會導致失業。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將受訪者的就業預期與國際勞工組織收集的全球就業數據相結合。測算結果顯示,到2030年,以AI等宏觀趨勢帶動的新增就業機會估計將達到1.7億個,這一增長一方面將導致9200萬個現有工作崗位的更替,但另一方面,全球仍將有7800萬個工作崗位的凈增長。
WEF的報告還顯示,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軟件和應用程序開發師和安全管理專家是規模增長最快的5個職業;郵政服務、銀?出納、數據錄?員、售票?員、?政秘書,則是規模相應下降最快的5個職業。
未來5年,在驅動商業轉型的技術趨勢中,有86%的受訪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便是AI與信息處理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58%),能源生產、儲存與分布(41%),新材料與合成技術(30%),半導體與算力(20%)等代表性技術緊隨其后。
此外,在全球AI投資流向中,聯合國報告顯示,美國依舊居于領跑地位,去年一年就吸引了至少702億美元的投資,中國以65億美元位居第二。當前中東地區正通過千億級資本運作和超前基礎設施的布局,成為AI投資的新高地。去年,流向中東地區的AI投資約為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展望未來,報告認為,全球民眾當為“以人為本”的AI發展模式做好準備。為此,報告明確了三大關鍵領域,首先構建人機協作型經濟,即推動人類與AI協同共進,而非彼此競爭。政策制定者應當致力于塑造未來,而非僅僅預測未來,應該摒棄對人類如何被AI取代的猜測,轉而關注人類與AI合作所能實現的潛力。比如,通過智能增強推動生產力提升,發揮AI與人類的互補優勢。
其次,貫徹全周期人類主導,在AI從設計到應用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人類自主權,即應當利用AI,并通過以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來加速科學進展,但并非要用自動化來替代創造過程,而是增強人類創造力。
第三,依托AI的靈活性與運用場景的廣泛性,升級教育醫療體系,打造符合21世紀需求的社會服務系統。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