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窮白垃圾”(White Trash)就是美式英語中對貧窮白人的習慣性貶稱,在當下尤其特指生活在社會邊緣,被視作社會動蕩與不穩定因素的白人群體。20年前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畢竟他們生活在全世界最富有、在十余年時間里擁有唯一超級大國單極霸權地位的國家,人們會想當然地覺得哪怕他們是窮人,他們也要比亞非拉窮國的相應人群舒適得多。某種意義上這也沒錯,單就生活的悲慘程度而言,他們和比如西非的童子軍或者加沙的巴勒斯坦難民還是沒法比的。但貧窮并不是一個絕對值,其他國家的人看不見“窮白垃圾”,“窮白垃圾”也看不見非洲和中東的苦難,他們只能看到自己身邊的衰敗景象,以及與那些在全球化浪尖狂舞的精英和富豪越拉越大的差距。
在長期的忽略和無視之中,他們漸漸形成了某種向心力,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并用MAGA這樣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將其處境和要求徹底象征化,從而“翻身”成為“主流”。然而他們的生活境遇真的會因為特朗普,因為MAGA口號震天響而得到改善嗎?歷史學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史教授南西·艾森伯格在本書中并不是僅僅把目光局限于當下,或全球化潮起潮落的這二三十年,而是一直追溯到美國建國時期,以大量史實勾勒出底層白人400年來的社會地位與形象,還原了這一群體長期被忽視的社會生活史,從而指出根本問題還是被隱匿起來的階級問題——美國人一向自認是一個“機會均等”社會,而拒絕承認自己從一開始就存在階級對立,歷史上的種族斗爭、國際爭霸以至近年來的身份政治等,又進一步掩蓋了階級問題的嚴重性。階級問題不解決,美國只會持續撕裂和動蕩下去。
《窮白垃圾:美國四百年被邊緣化的主流》
[美]南西·艾森伯格 著
中信出版集團·大方2025年6月版
今年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漢學家之一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誕辰120周年。顧立雅曾于1932~1936年來華訪學,結識了諸多中國名家如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并赴殷墟等考古遺址實地考察。在其著作等身的研究生涯中,《中國之誕生:中國文明的形成期》(The Birth of China:A Study of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這部他三十出頭時(當時他還在北京留學)只用了六周就完成的名著,至今已出版近90年,其間各種考古發現、各種學術流派層出不窮,但經典就是經典,并未因新材料、新觀點的沖擊,而有絲毫地位的動搖,原因便在于具體史實的考辯后輩學者或許很容易青出于藍,但精準犀利的問題意識、宏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卻不是輕易能夠擁有的。說起來,經歷了二三十年的海外漢學著作翻譯熱,顧立雅著作的中文版,包括簡繁體在內,卻只有《中國思想》《孔子與中國之道》《申不害》等寥寥幾部,如今,這部《中國之誕生》終于在近90年后迎來了首個中譯本。
顧立雅對中國早期(約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600年)文明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別介紹了20世紀30年代的最新考古發現、商代和周代的文明,是西方第一部利用甲骨文、金文及考古遺址和文物對商周文明進行綜合性論述的著作,用許倬云先生的話來說,這是“第一本介紹中國新考古學的西洋書”,揭示了商周時期的社會制度、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的面貌,生動地再現了早期中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如顧立雅自己所言:“中國文化的起源和早期歷史非常值得研究,這一歷史仍然有跡可循,有物可證,所以這一研究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我們想理解中國后來的歷史,就必須先理清古代的歷史。中國文明不是已經死去,而是仍然鮮活,研究古代的源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現在和未來。”
《中國之誕生:中國文明的形成期》
[美]顧立雅 著
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2025年6月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