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外科王健團隊成功為一例先天骶骨發育畸形、脊髓栓系導致神經源性膀胱及腸道功能障礙的患兒實施高難度骶神經調控手術,患兒由最初入院時的無排便感到術后逐漸開始出現排便感,便意逐漸恢復,排尿較之前更順暢,殘余尿量減少,二便問題均有好轉。

患者為13歲女童,10年前因排便困難前往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脊髓栓系”并行“脊髓栓系松解術”治療,術后定期復查,但癥狀并未得到改善。因患兒大便排出困難,無排便感覺,依賴灌腸排出大便,并伴有輕度尿潴留,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外科王健醫生門診就診。
王健根據患兒尿動力檢查及臨床表現,診斷其為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及神經源性膀胱。經反復評估及與家長溝通后,王健決定行骶神經調控術來改善患兒目前的排尿、排便障礙。
王健團隊在術前檢查發現,患兒骶尾椎發育不良,電極植入非常困難。面對這一難題,王健團隊經過反復討論后決定采用3D模擬定位穿刺的方法,最大程度做到精準微創。


手術進行了約3個小時,在團隊的密切配合下,術中根據標記位點進行穿刺,克服種種難題后最終將電極成功植入,患兒肛門及足趾反射均應答良好。術后患兒測試反應良好,便意開始恢復,排尿也較之前順暢。

“脊髓栓系會直接牽拉和損傷控制二便的骶髓神經根,從而導致典型的神經源性膀胱和神經源性腸道。”王健說,“由于患兒存在骶尾椎發育不良,手術過程中電極植入難度增加,對于我們來說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好在手術十分順利,術后患兒情況也逐步好轉。”
骶神經調控近年來在兒童群體中的應用逐漸增加,為越來越多的此類患兒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