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23年首次突破了2000萬,并且正在以每年至少150萬人的增量加速邁向深度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使長護險成為民生“剛需”,長護險如何滿足日益增加的失能人口照護服務的需求?如何提高護理服務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讓失能人員“真受益”?近日,江蘇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亮就長護險試點過程中的熱點問題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專訪。
第一財經:從今年起,江蘇省實現長護險的區域全覆蓋,長護險制度設計中有哪些“江蘇特色”?
陳亮:長護險制度通過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失能人員提供經濟和照護保障,能有效緩解家庭照護壓力,減輕老齡化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按照國家和省制度政策框架,江蘇各市均將長護險定位為“第六險”,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則,探索建立了城鄉一體、多元籌資、責任共擔、為失能人員提供基本護理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江蘇長護險聚焦定位“減輕照護負擔”和“提高護理質量”兩項制度功能,同時肩負助力銀發經濟發展的特殊使命。
在實施過程中,為防止醫療保險建立之初統籌層次低導致的政策碎片化、待遇不均衡、基金共濟能力不強等問題,各試點城市在長護險的制度框架、籌資機制、待遇標準、管理服務的設計以及信息系統的建設等方面,堅持市級統籌的思路,增強制度的統一、公平、規范。
第一財經: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失能半失能人口的照護服務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是否有足夠多的長護機構和養老服務人才去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需求呢?
陳亮: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目前,全省定點護理服務機構2610家(醫療機構388家、養老機構872家、居家上門服務機構1315家、輔具服務機構35家),相關服務人員6.8萬人、護理床位9.4萬張。
護理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供給側結構失衡仍然是江蘇長護險的探索實踐面臨的短板之一,“買不到服務”“買不到優質服務”的情況較為普遍,特別是在農村地區。
這幾年,我們十分重視護理服務的供給,主要是充分依托現有的醫療養老護理資源,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護理機構,將符合條件的納入定點管理,同時對家庭成員進行護理培訓,多渠道滿足失能人員的護理需求。另外,為豐富農村地區護理服務供給,我們還與衛健部門共同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長護服務轉型試點,目前,全省已有100家基層醫療機構納入了長護險定點。
長護險制度的核心要義是服務,而服務是要靠人提供的。長護險制度建設中面臨“由什么樣的人來提供服務”“用什么樣的標準提供服務”“用什么樣的杠桿撬動產業發展”這三個問題,4月在江蘇落地的長期照護師這一新型職業工種將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長期照護師帶動效應是康養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失能風險也勢必加大,而家庭小型化又導致居家照護能力減弱,長期照護師這一新型職業工種的確立,能夠有效彌補家庭照料的不足,帶動服務需求釋放,促進養老、醫療、康復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就業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圖為江蘇省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南通考點操作技能考場,考生在進行操作技能考試 新華社圖
第一財經:長期照護師持證上崗將推動照護行業走向規范化、職業化,如何提高長期照護師的“含金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失能照護的行業中來?
陳亮:開展長期照護師等級認定還只是第一步,推動這一新興職業規范發展、成長成熟,增強職業吸引力、榮譽感,還需要持續發力、綜合施策。
我們將繼續加大政策激勵力度。探索將護理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持證率納入定點準入、考核評價等指標體系,引導護理服務機構優先錄用持證人員,薪酬待遇向持證人員傾斜。探索建立服務質量與醫保支付相銜接的激勵機制,對取得高級技能等級的照護師提供的服務項目,可適當提高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額度,激勵從業人員提升服務技能。
同時還將持續擦亮長護師“金字招牌”。長期照護師考證不能一考了之,還要定期組織持證長期照護師開展業務知識和實操技能輪訓,引領帶動身邊從業人員技能水平提升。
第一財經:異地失能評估、待遇享受、費用結算等也是參保人關注的問題,請問下一步在長護險異地待遇享受方面會有哪些改革?
陳亮:長護險受限于評估標準、服務項目、經辦服務、信息支撐等尚未規范統一,目前全省異地待遇享受仍有一定難度。從今年起,南京已經在蘇州和南通實行長護險異地待遇享受試點,按照“參保地政策、居住地服務”的原則,通過信息互認、經辦互通,實現異地“評估互認、待遇結算”,保障因養老、就醫等需要異地長期居住人員的長護險待遇享受。我們將在試點基礎上,總結經驗,進一步探索推進省內長護險異地享受待遇等工作。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